APP下载

古代抒情散文三鉴

2016-05-30黄玉英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主题思想写景

黄玉英

优秀的古代抒情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件事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这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在此试举一例: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次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次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次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

“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愉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

“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

总体看来,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王维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景语皆情语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抛开立意与谋篇,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委婉动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上文引用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也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如何做到景语皆情语呢?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洗练质朴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

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主题思想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学生个性化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