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景观缓解途径
2016-05-30蒲晓芬
蒲晓芬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出现内涝问题。城市“逢雨必涝”已经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城市病”,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城市现象。城市内涝防治需要社会各界的极度关注,而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师,如何从景观规划途径最大程度地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并减少灾害损失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该文将对城市内涝的情势、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着重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途径,希望在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上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内涝 现状 原因 景观规划 缓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072-02
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分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一场倾盆大雨足矣!在现在看来,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一个先进国家”。[1]跟目前的雾霾天气、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比起来,城市内涝虽然挤不进世界环境研究的热点行列,但是近年的内涝频发却将内涝灾害从鲜为人关注变成时刻关注的话题,让公民对城市内涝治理从“零关注”转为“零容忍”的状态。
1 我国城市内涝的现状及其影响
1.1 我国城市内涝的现状
“到熟悉的地方看熟悉的海”,这句网上流行的话语不仅是公民对我国城市内涝现象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城市内涝的现状。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洪水;2013年昆明、南京的洪水泛滥;2014年的“511”深圳特大洪水;2015的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不管是从发生区域还是地势上看,城市内涝都有持续扩张的趋势。这样的城市内涝灾害已经普遍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1.2 城市内涝的影响
城市内涝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资源损失,还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威胁城市社会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经济资源损失;降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造就城市潜在危机;增加城市交通负担、造成城市混乱;威胁全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2 我国城市内涝的成因
我国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个城市内涝的原因又不尽相同。笔者仅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2.1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极端气候的频频发生
近年来,国内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再加上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构成了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
2.2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表径流随之增加
随着城市化建设强度的增加,水泥、混凝土等硬质铺装替代了天然的土地,地面硬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径流系数的值不断增大。因此降雨总量中不仅有更多的比例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排出,同时降雨也将用更短的时间快速地汇集到雨水管网系统和城市内部水系,增大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压力。[2]
2.3 河道蓄水能力降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城市中的河道、湖泊除了基本的排水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储水蓄水功能。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却出现了很多河道裁弯取直、驳岸硬化甚至小的河塘基本消失的现象。其带来的结果便是降雨稍大时,水位便急剧上升。河道蓄水能力降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4 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不达标,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地下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在进行城市管网系统设计时,设计重现期值远远未达到规定标准或只是采用排水标准重现期的下限。很多要求用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洪水来计算的,在实际中都大打折扣。
3 景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缓解途径
虽然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但是我国总体上属于缺水国家,内涝灾害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整体水资源过剩,而是短时局部水过剩导致城市内部产生积水。下面笔者将从以下4点浅谈景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缓解途径。
3.1 转变观念,蓄排结合
目前,当城市发生降雨时,城市管理者一般只考虑将雨水排放至管道中,对雨水的合理利用缺乏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城市内涝虽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但如果有效管理雨水,可变害为利,成为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由暴雨径流速率与径流量的合理化公式Q=CIA可知,尖峰径流速率取决于3个因素(即I为在指定设计暴雨频率与集流时间下的降雨强度、A为汇水面积和C为径流系数),[3]应遵循其内在规律,采取综合措施,转变单纯“排涝泄洪”的思路,采用蓄、滞、排相结合的思想,减少雨水排放量,增加雨水就地入渗及储存利用。
3.2 引入低冲击影响开发理念,建立可持续雨水利用系统
近年来,国外关于城市内涝防治的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得到不断强化。笔者主张将LID理念与雨水处理设施和雨水管网相结合,从源头控制径流量。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结构,尽可能保留城市原有水系等生态空间,并建设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生态湿地、雨水调蓄池等,通过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和排放能力,减少城市排涝压力。
3.3 完善城市绿地格局,强化利用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内涝分布状况是对城市排水压力空间分布的响应,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劣影响着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大小。[4]结合绿地建设,构建雨洪系统,更多重视绿地对雨水的自然吸纳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城区中硬化面积,积极推广环保透水沥青、铺设透水地面等,解决大面积城市雨水无法渗透的问题,减轻城市下水道系统压力。与此同时,可以合理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增强绿色街道以及雨水就地渗入土壤或被树木所吸收的可能性。
3.4 修订暴雨强度公式,提高排水系统标准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为推理公式法。公式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等强度雨型和径流成因概念之上,存在一定的待修改性。其中不同地区水文特性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一般气候变化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城市气候变化异常,城市出现短历时强降雨的情况增多,5~10年就应收集新的降雨资料,从而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同时,还应提高合理化公式估算尖峰径流流量的准确性,合理计算漫地流、明渠流的集流时间等。
4 结语
现在国内对雨水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不管是哪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应学会多学科融合地去设计暴雨水管理系统,综合地来治理城市的内涝问题。大家也有责任去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存环境,用原本自然的方式让城市和雨水共存。
雨水是不会忘记回家的路的,让雨水慢慢回家吧。
参考文献
[1] 三石.世界各国构筑的城市良心[J].中国减灾,2015 (10):35-36.
[2] 吴月芳,张进军.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其措施应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2-3.
[3] Steven Strom,Kurt Nathan.敷地工程[M].吴树陆,译.台北:六合出版社,2008.
[4] 殷学文,俞孔坚,李迪华.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