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壯智 締造烘焙王國
2016-05-30朱景瑞
朱景瑞
23年來,他經歷了大陸烘焙業發展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大陸烘焙業成長的點點滴滴。他把國際先進設備和技術引入大陸,引領了大陸烘焙業的自動化風潮,許多知名烘焙企業都是他的忠實信徒。
他自稱是大陸烘焙業中的「老怪物」,也笑言自己是一個「亞洲賭徒」。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從壯年步入花甲,成功過、歡笑過、跌倒過、失意過。
他是科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壯智,一個以締造烘焙王國為己任的台灣企業家。
在大陸烘焙行業中,如果有一家企業,既能代表這個行業,也能代表一種格局,同時能反映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和行業整體水準,那當屬科麥(科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麥)無疑。而作為科麥的創始人、董事長盧壯智更堪稱大陸烘焙行業發生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1993年,盧壯智隻身一人來到大陸,迄今已經有23年了。23年,他見證了大陸烘焙業的興起、發展和變革,也親歷了跌宕起伏的創業
征程。一幕幕刻骨銘心的恩怨情仇洗禮后,從未放棄的,是共創烘焙王國的終極夢想。
從初入大陸便摔了一跤元氣大傷,到如今大陸旗下擁有5家子公司20家分公司,遍佈大陸各地,產品銷售到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在盧壯智的烘焙王國里,究竟發生了哪些傳奇故事?
發生
行業變革 跨海登陸
上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逐步被打破,從台灣到大陸定居、探親訪友、採訪觀光及經商投資的人員不斷增加。1989年,盧壯智參加台灣食品業參訪團到大陸幾個大城市參訪,用盧壯智的話來說,那時大陸烘焙業給他的整體印象是:「烘焙業水準好像時鐘停擺了40年。」
業內一直認為,大陸烘焙業的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跟風港式麵包起步,到90年代大批台資烘焙廠商湧入,再到近幾年來本土烘焙企業初具實力,大陸烘焙業的興起和成長,經歷了近30年的漫長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烘焙技術開始在廣東中山興起,點燃了大陸烘焙業的火種。盧壯智介紹到:「在港式麵包流行的前幾十年,因為和前蘇聯關係比較近的緣故,大陸的烘焙行業都是俄式的,那時候的糕點很難吃;後來港式麵包從中山傳入內陸,帶動了港式糕點的流行;1992年,台灣烘焙人開始在上海落地,由於在技術、口感、造型、設備、原材料應用上大大不同於港式風格,因此戚風蛋糕取代了全蛋蛋糕,鮮奶油取代了奶油霜,鬆軟可口的台式甜包迅速取代了港式麵包,大陸烘焙行業迎來了大變革。」
因為家族事業的淵源,盧壯智對烘焙行業並不陌生,畢業後更勵志繼續深耕,於是1991年在台灣創立了科麥,主要業務以原材料供應和設備代理為主。科麥早期以歐美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打開了台灣市場。「那時台灣烘焙業主要仰仗日本的設備技術,沒有人使用歐洲的,我們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歐美設備和技術,解決了台灣麵包師傅的很多困擾,比如改良劑、急速冷凍技術等,使以前許多麵包師傅做不好或者很難做的麵包技術,一下子變的很容易和輕鬆,完全顛覆了原有的製作流程,因此在台灣大受歡迎。」1993年,科麥進入大陸市場,盧壯智隻身一人跨海登陸,1995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科麥公司」,正式邁開了進軍大陸烘焙市場的腳步。
踏平坎坷 開枝散葉
初入大陸的盧壯智,因和比利時公司合作專案的關係在廣州待了幾年,1996年回到上海,沒想到剛回上海不久便摔了一跤,這一跤摔的還不輕。因大陸合夥人的不聽勸阻鋌而走險,沒有合法報關,使事業剛起步的科麥受到連累,損失了五、六百萬,合夥人也分道揚鑣,如此打擊幾乎使盧壯智一蹶不振。「也許是上蒼的恩賜吧,當時42歲的我還年輕,在台灣股東的支持和上海許多朋友的幫助下,3個月後我又迅速站了起來。」盧壯智說:「雖然我的錢沒了,但是科麥還有先進的技術設備,有當時領先的商業模式,有和我多年交好的國際合作夥伴,這些都給了我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
1997年,另起爐灶的盧壯智,決定用「送貨上門、當面演示」的「大篷車行動」打破市場堅冰。一輛10噸的大卡車,裝載著科麥的麵包烘焙設備,也裝載著盧壯智的希望,轟轟烈烈地啟動了。大篷車每到一座城市,就會在當地找場地演示科麥的設備,向當地烘焙人傳授最先進的製作技術,並且現場演示和培訓,這種零距離貼近客戶的做法,在業內引起了巨大反響。許多經銷商、糕點廠開始尋求與科麥的合作,最終這場耗時半年、花費68萬、歷經20多個城市的大篷車行動獲得了巨大成功,科麥的原料被認識,設備被接受,科麥的名聲也開始在業內打響,很多人慕名而來主動求教,台式麵包真正開始在大陸各地開枝散葉。
發展
瞄準高端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如果說第一次大篷車行動是科麥在大陸市場的敲門磚,那第二次大篷車行動則是科麥騰飛的推進器。1998~1999年,科麥開始了第二次大篷車行動。和第一次類似,只不過這次行動的主角變成了月餅包餡設備。月餅的生命週期很短,每年只有中秋節前後的一段時間,因而月餅工廠需要很強的爆發力,在要出量的時候需要大批的工人才能完成;而科麥的月餅包餡機一台機器就可以代替20多名工人,並且品質還有保證。因此,科麥的月餅包餡機一出,馬上引起了各大月餅廠的關注,像「杏花樓」等一些大陸知名食品廠家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了與科麥的合作。二次大篷車行動,盧壯智帶著他的團隊和設備走了17座城市,又一次顛覆了行業對月餅製作的認知,科麥的發展也步入快車道,每年的成長達到25%~30%。
目前,科麥的設備中有一半是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另外一半是根據大陸本土情況和需求自己開發研製。據了解,科麥的自動化蛋糕設備每小時可產蛋糕600公斤,麵包設備每小時可產1噸,如今又與華東某包子饅頭大戶合作,推出的設備每小時可以做15~20萬個包子饅頭。而像生日蛋糕這種比較複雜的產品,盧壯智和他的團隊耗時8年開發出的自動化生產設備,8寸蛋糕每小時就可以生產3000個,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盧壯智看來,烘焙市場猶如一個金字塔,大量的廠商集中于底部,從事低端設備的製造,而科麥要的是最頂尖的部分。據悉,科麥的整套設備可以賣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當然我們也開發了一些比較小的設備,比如曲奇餅的切割擠出類的機器,這些都是市面上沒有或者很少要用到的,別人不做的我們率先開始做,等到別人進入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開發新的產品了。」盧壯智說,大陸的烘焙市場需求量大,自動化設備更加符合大陸市場的發展趨勢,「像杏花樓用了科麥的兩條隧道爐,一天的產值就達到800萬元;前不久溫州有一家做牛奶和蛋糕的公司一次就買了我們19條隧道爐,可見烘焙業在大陸是有很大成長空間的。科麥的定位是提供從原材料供應、機械設備到整廠規劃的一站式服務,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冠軍人才 高效服務
除了一流的硬體設備,科麥還擁有陣容扎實的技師群。科麥擁有一個烘焙部,這個烘焙部的師傅只示範、研究、並不生產。在烘焙師傅團隊中產生了多個烘焙世界冠軍,有兩屆的台灣巧克力冠軍、兩位台灣麵包冠軍、一位麵包世界冠軍,這些冠軍級的師傅跟隨設備教客戶做原料、麵包、糕點、冰激淩等。
相比其他糕點師傅,科麥的烘焙師傅團隊更幸運,因為每年科麥都會從日本、歐洲等地請來多位師傅,到分佈在兩岸的14座城市的科麥烘焙研發中心進行指導和培訓烘焙技術。多年的積累,科麥的師傅學到了很多,也參加了很多比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國烘焙人的實力。2015年科麥的麵包師傅陳永信拿到了世界麵包大賽的冠軍,成為科麥軟實力的一個金字招牌。
而在服務方面科麥則打造了一個專業且充滿活力的業務群。盧壯智說:「賣設備是一個很冰冷的事情,但並不是說我把設備賣給客戶,教會他怎麼使用就完了,機器最終也要回歸人性。」科麥有完善的服務系統,及時跟進解決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些客戶可能是在某些設置上出現了差錯導致設備出現問題,他們會責怪設備商,但是科麥從來沒有遇到過。我們的服務人員會第一時間幫客人找出問題並解決,出現問題客戶也很著急,所以我們絕不會拖泥帶水,最快最好地服務客戶是我們的宗旨,正是堅持著這一原則,科麥在業內才有了如今的口碑。現在大陸設備商仿造很嚴重,價格也比我們便宜很多,但是我們的客戶還是寧願花多一點錢買我們的設備,因為我們賣的不僅僅是設備,更是一套完整的服務。」
善的循環 產出最好的原料
2015年科麥的銷售額達到4億元,其中40%來自設備,其餘60%來自原材料。原料是科麥的強項,也是盧壯智最為自豪的部分。據了解,科麥的原料種類非常多,目前已達到200~300種,定位中高檔,品質更是一流。比如為了收到最好的葡萄干,2001年科麥在新疆吐魯番成立了「吐魯番科麥食品有限公司」,以技術本位改善以人工製造過程的瑕疵,量產吐魯番葡萄干,供應廣大的烘焙市場。科麥預計再投資50畝工廠,最初是半自動化生產,2015年建立了全套的自動化流水線,從當地農民手中買到的葡萄干進入工廠進行深加工,每天都會產出10噸;而葡萄干的收購價格也隨著科麥的收購水漲船高,從最初的每公斤1元漲到如今8元甚至10元,大大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與普通廠商收購方式不同的是,在吐魯番,農民每天早上4、5點就趕著驢車出門賣葡萄干,由於時間很早,科麥特意為前來賣貨的農民準備了早茶,並且每年還會定期舉辦感恩會,邀請農民前來參加,使得他們更加願意把產品賣給科麥。盧壯智說:「這是一個善的循環,我們從農民那裡收到好的產品,再把這些好的產品賣到一個好市場,最終才有每年產量20%~30%的增長。」大陸是一個農產大國,不止葡萄干,包括栗子、橙皮等科麥也都在研發,除了吐魯番的葡萄干,科麥如今還在丹東和當地合作進行栗子深加工。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許多知名的烘焙品牌用的都是科麥的原料,比如85°C、宜芝多、杏花樓等。2015年科麥與義大利品牌康沛多合作,引進清爽的Gelato冰激淩,更是在大陸市場刮起了一陣意式冰激淩的旋風。
發揚
應對挑戰 尋求突破
23年走過,盧壯智看到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我的創業歷程,就是一部烘焙業的恩怨情仇史!」他記得在低谷時期幫助過他的朋友,也惦記着跟著科麥一起成長後離開的員工,更難忘讓他摔跤給他過慘痛教訓的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始終是科麥面臨的最大挑戰!」
至今盧壯智還記得一件讓他十分心痛的事情。很多年前由於大陸商標註冊制的落後,許多知名商標都被搶注。有一年,一個從科麥離職的員工在山東搶注了科麥的商標,並開價1500萬讓科麥買回商標;因商談未果,他還把科麥舉報到了工商部門,致使科麥100多萬元的原料被查封。盧壯智痛心疾首,找了律師對薄公堂才拿回了科麥的商標,「在大陸市場20多年,隨時會發生你意想不到的狀況,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鬥志很難存活下去!」
痛定思痛,面對科麥的400多名員工,如何管好人才,帶好團隊?盧壯智思索了許多。2015年,科麥引入了全套的ERP管理系統,使科麥業的人、財、物、供、產、銷等全面結合、全面受控,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準。盧壯智表示:「公司裏有許多一直跟隨著我20多年的老員工,他們是公司的寶貴財富;接下來科麥會繼續引入高端人才,更加完善內控管理,最終要做到人與制度的合理化、人性化和數據化管理。」
除了要應對人員管理帶來的挑戰以外,迅疾到來的網購大潮,也給傳統烘焙業帶來著了巨大的衝擊,許多開店零售的烘焙企業,銷售量都有所下降。一直處於產業鏈前端,扮演供應商角色的科麥,儘管受到的影響不大,但是面對勢不可擋的網購潮,盧壯智決心整合和延伸產業鏈,並結合O2O,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直接在互聯網上接受客人定制。「有的客人喜歡吃好的、新鮮健康的麵包,他們在我們的網上平台預定後,工廠會按照客人的需求做好並直接送到客人家中。如今開一個零售門店起碼要投資2、300萬,還不一定能成功,也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客制化需求。我們的目標是針對這一部分高端群體,為他們提供私人定制。」
盧壯智把他的模式稱之為F2C(Factory to Customer),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如今他已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網購網站。科麥目前擁有4個工廠,為了配套網購盧壯智又新建了一家工廠,整體規劃面積8000平米,預計後年完工。「科麥有世界級的糕點師傅和優質的原料、先進的設備技術,和互聯網結合得當,一定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科麥也將一如既往,努力深耕烘焙市場,与合作夥伴一起共創烘焙事業的王國!」
發揮
謙卑感恩使命擔當
「2、30年前我們一起來到大陸發展的台商70%都消失不見了,這一路走來,有悲哀、有歡笑,如今科麥能獲得當前的成績真的要感謝上蒼的眷顧和貴人的幫忙,所以我們要更懂得感恩,盡力回饋社會。」盧壯智說,最近幾年科麥一直在全大陸各地積極參加慈善活動。其中一項就是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開展的「撿回珍珠計畫」,科麥捐助了一整個班的學生。「科麥珍珠班」的貧困學生,在科麥的資助下高中畢業後許多都考上了大陸的一流學府,看著學生們寄來的感謝信,盧壯智十分欣慰。不僅科麥在關注這些貧困學子,科麥的許多員工也都自發捐款捐物,盡最大可能幫助他們。作為一家在高端烘焙設備和原料供應領域的領軍企業,科麥也積極擔當起助推同業共同成長的責任。「我們与烘焙業以結緣超過60年,對烘焙業不僅是熱愛,更是使命感。」
2015年5月,台灣烘焙人聯誼會在上海正式成立,盧壯智當選為第一任會長,會員主要是在大陸工作的台灣烘焙從業者。盧壯智說:「這些台灣烘焙師傅、經理人他們原本就有自己的微信群,很多相互間已經很熟悉了。由於大家有共同的活動需求,我就拿出了2萬塊錢做為組織活動啟動資金。後來大家感覺還應再進一步,我們就一起做了聯誼會的組織框架,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聯誼會有30位理監事,他們在聯誼會成立的時候出謀劃策,還給予資金支持,讓我非常感動。」
目前台灣烘焙人聯誼會已經有超過1000名會員,聯誼會為這些台灣烘焙人提供了一個分享、關懷、學習、成長的公益性平台。不管是生活、工作、學習、商業活動等,聯誼會都盡力為會員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幫助。
1953年出生的盧壯智如今已年過花甲,大半輩子一路打拚過來,感慨良多。「我常常告誡年輕的台商,來到這片土地一定要心存謙卑,這樣才能廣結善緣。幾十年前台商進入大陸有先進的設備、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今這些優勢蕩然無存,大陸的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震驚,反觀台灣已經好多年踏步不前,甚至有些地方還要向大陸學習。所以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就不要來大陸,強行進來只能是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