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素质教育之比较
2016-05-30孟玮
孟玮
【摘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文素质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但是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因此中日两国在家庭人文素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作者将对中日家庭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现状、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核心理念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比,从而试图能探索出一种比较科学、有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2.011
“人文素质”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品位、人生观念、文学修养、心理素质、道德水准、人际交往等个性品格[1]。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2]。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家庭是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孩子来说,父母不仅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教龄最长”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及人格塑造,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一生。真正爱孩子,想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就应注重生活的点滴细节对孩子的影响,“教”和“养”本是一组互生关系,不能只顾“养”而疏于“教”。
一、中日家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一)中国家庭
中国自古以来一向重视家庭教育,人们把家庭的盛衰寄托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清代《传家宝》中曰“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接续宗祀,保守家业,扬名显亲,光前耀后,全靠在子孙身上”[3]。在家庭人文素养教育中,中国教育向来倡导礼仪规矩,主张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的30多年里,家长对独生子女倾注了所有的爱,对孩子的未来更是倾注了更多的美好期盼。但是事与愿违,出现的溺爱式、独裁式、随波逐流式的做法使家庭人文素养教育驶离了正轨。
1.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了家庭人文素养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对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没有多少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意识里面中国传统思想的孽根还存在很多,如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得失,过度的追名逐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等,在这些错误的思想影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普遍自私自利、过度追求享乐,升官发财当明星成为大多数孩子的梦想。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造成孩子人生观的扭曲。
2.家长一言堂霸道设计孩子的未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未来的人生规划,很多都是出于父母的愿望而非孩子本人的愿望。更有甚者,孩子还未出生,人生早已被父母设计好,孩子要做的就是听从父母的话按部就班的去达到父母眼里美好的未来。而这种对未来的规划,没有孩子的参与,甚至没有孩子的愿望,它仅仅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愿望霸道设计而成的,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是否适合。这种强加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中国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主见,面对困难不能独当一面甚至束手无策。
3.负能量的家庭人文素养教育给孩子留下的阴暗影响。① 专制式家庭父母实施的是霸道教育,要求孩子严格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就会受到责骂,甚至是体罚。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性格胆小怯弱,缺乏责任感和安全感。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步入两个极端,一是极端胆怯、唯唯诺诺;二是异常暴力、脾气暴躁。②溺爱式家庭,尤其是溺爱式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祖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导致溺爱。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骄纵跋扈,在学校、社会很难与别人融洽相处。 ③ 放任式家庭父母只顾忙自己的事业,只管生不管养,把养育孩子的重任推给年迈的祖父母,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二)日本家庭
日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更加注重素养的培养。首先是自立教育,比如很小的小朋友出门都会自己背个小包,即使是日本公主也是自己背包,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在家帮忙分担家务等;其次“武士道精神”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4],比如让孩子数九寒天也穿短裤短裙,学校运动会只有班组奖励没有个人名次等;然后是创新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当然日本的家庭教育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调查表明,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孩子相比,日本的孩子缺乏正义感。再加上日本还是一个男权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大多数日本家庭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家庭教育的责任大都落在了母亲身上,这使得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受到很大影响。日本虐待儿童案件屡发不鲜,据日本全国儿童相谈提供的所有关数据看,平成20年(公元2008年),全日本虐待儿童案件高达37232件,其中身体虐待案件15364件,精神虐待高达14365件[5]。
二、中日家庭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比较
家庭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对孩子的培养、塑造和发展方向,因此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人文素质修养的提升恰恰是教育孩子如何去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一)中国家庭
中国父母更加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往往按照既定的样式来培养孩子。中国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期盼相对比较主观,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他们所想象的人才,拥有光明的前途。这意味着要求孩子能够取得高学历,能够端上“铁饭碗”,过上人中龙凤的生活。在这样偏激想法的驱使下,往往只重学历教育,轻能力教育,只重成绩,轻个人素质提高。
(二)日本家庭
日本父母注重对孩子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团队精神、抗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让日本的孩子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是这样的培养目标,犹如双刃剑,它让孩子成功的同时,也让孩子承受了过多的挫折与磨难,或是承受了过多的责任,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中日家庭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中国家庭
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从“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可见一斑。在中国家庭教育的施教过程中,许多家长唯恐输在起跑线上,将重点倾向于智力开发,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6]。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平衡。中国家庭父母更看重身体素质,为了孩子身体健康,不惜花大价钱给孩子买营养品,据有关统计中国每年的营养品销售量中,儿童保健品的销售量占了很大的比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心理教育和心理影响,很多孩子身体壮如小牛,却是个任何事情都需要照顾的“小皇帝”,家长们熟视无睹。
2.过分追求智力因素的培养。受目前高考制度的影响,中国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仅是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家长还不惜花大价钱挤破头去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在正常的学习时间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奥数,英语等。只要在学业上能有所成就,取得好成绩即可。但是因为轻视了对其他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一批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只会考试。
3.轻视对能力的培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喜欢就一个事物给孩子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希望孩子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家庭教育却忽视了技能教育。比如:生活技能、工作技能、沟通技能等。这使得中国孩子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进而他们的创新能力差,习惯于循规蹈矩,不能以新的观点、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日本家庭
生活教育是日本家庭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简单的说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好自己并且照顾好生活中需要照顾的人。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为孩子以后在社会中成长走好第一步。为了更好的让孩子获得生活教育,日本的很多小学校专门设置了家政修养课程,大学也设置的家政专业,以助孩子学习。
1.注重礼仪教育。众所周知,日本人在日常饮食起居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一套礼仪规范。日本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文明礼仪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孩子在出门时说“行ってきます(我出门了)”,回家时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饭前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始吃了)”,饭后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我吃好了谢谢款待)”,并且要在长辈动筷子后才能开始吃等。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因而“すみません(对不起、不好意思)”几乎成了每一个日本人的口头语。
2.注重挫折教育。在日本由于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父母认为应该让孩子接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疼爱孩子但不会对他们有求必应,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如此才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顽强的品质。日本家长认为让孩子拥有能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孩子能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例如:家长会让孩子在冬季也穿单衣,洗冷水澡、参加幼儿园的裸上身长跑等。
3.注重自信教育。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探取力和毅力。因此他们有意识让孩子“吃苦”,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例如: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自己背着书包一个人乘电车去上学,没有接送、没有代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养成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
4.注重创新教育。日本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创新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家长会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表扬孩子的独特想法和不同看法,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图书馆,陪孩子玩各种创造性的游戏。为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会让孩子去实践,几乎每个父母都陪孩子种过花、养过虫。
四、中日家庭人文素养教育比较的研究启示
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的掌握,更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彰显。家庭人文素养教育早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关注的焦点,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孩子将来成功的大小。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和品德,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的家庭应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使家庭人文素养教育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一个有利的力量。
1.父母自身的素质对孩子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成长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父母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后从而就可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2.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为教育付出,形成一股凝聚力。让孩子在和睦友爱、张弛有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信赖感。对孩子严厉要求但不苛求;用爱去感化和教育孩子但不溺爱。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搭建沟通的桥梁,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并尊重孩子,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信心。
3.让孩子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相比于中国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和成绩而言,日本家庭更注重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只有做到全面的发展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孩子品德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挖掘。
4.改善方式方法,使教育成果更加显著在教育方式上。首先应注重教育的循序渐进、承前启后,持续进行。既不可让孩子在本属于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就将一些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强加给孩子,也不可过度急功近利,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多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既能感受到快乐,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东西。父母多关注孩子,找准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对孩子有的放矢的施以正确的指引。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中日两国家庭间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比较,小事见大节,发现两国各有其优劣,而两国需要做的就是相互取长补短,来共同完善两国的人文素养教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更有力的空间和环境。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国外教育理念则更趋向于“再富也要穷孩子”[7]。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我们应好好反思两种教育观念所造成的结果,究竟什么样的观念才是真正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在当前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经验和书本知识齐头并进,成为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姚天行.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2009.2:162-165.
[2]孙兴民.史琳.芮红.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9:89-91.
[3]石成金.传家宝全集.清.2011.11:6.
[4]東京シューレ編.子供は家庭で十分育つ.東京シューレ.2006.5:357-364.
[5]文部省編.現代の家庭教育~乳幼児期編.1984:458-459.
[6]黄青青.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与实践: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Z2):175-176.
[7]郝滨.刍议如何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意志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news/64888.htm).2013.1.21.
A Comparison Study of Teenager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MENG Wei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inan 2502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ivilized modern society, humanistic quality, which basically indicates the shaping and training of a individual,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for a civilized citizen. The blending,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forms the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Family education, the basic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which is also the complementary and extending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education. China and Japan geographically locate very closel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y, living habit and social customs, which result in the many existing differences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aim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 the goal of training and the cor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ry to seek a family educational style that is scientific and fitful for children's growing.
Key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