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2016-05-30林春平

中学理科园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式习题环节

林春平

摘 要:在大力倡导幸福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初中数学“一、四、二” 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力主课前一导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力主把课堂教学过程重置为 “激趣导入—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践拓展—反思提升”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主教师课后关注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作业减负两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关键词:幸福教育;课前一导纲;课中四环节;课后两要点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缺失幸福感,教师教得不愉快,学生学得不轻松,故幸福教育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迫切需要.那么什么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是重在培养人的情感的教育;是鼓励学校和教师个人发扬个性的教育;是成就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学生,最终实现幸福的人生的教育. 为了实现这种幸福教育,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历和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建了“一、四、二” 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为:课前一导纲,课中四环节,课后两要点.

1 课前一导纲

课前一导纲是指教师把导学提纲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预先知道明天的学习目标,重要知识点,典型例题和精选习题,目的是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的知识点,明白教师的授课意图.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的弊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1 ],促使学生从“苦学、难学、死学”中解放出来.例如笔者在八年级教材《最短路径》的导学设计中,就采用了三个简单的设问:1.联接两点的所有线中, 最短.(线段)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最短. (垂线段)3.如图1,点A,B分别是直线m异侧的两个点,在m上找一个点C,使线段CA+CB最短.(点C是直线m与AB的交点.)这三个导学设问通过课前自学,课上交流方式,轻松地解决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与过渡.但考虑到“人人都学数学,人人可以学习不同的数学”,导学案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前完成,只要它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即可.

2 课中四环节

课中四环节是指课堂教学环节分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践拓展,反思提升四个部分.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常用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了智识生成的幸福.

2.1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复习旧知导入,介绍生活实践导入,教师设问导入,学生动手实践导入,课堂游戏导入等等.教师在选择新课导入方式的时候,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新知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师生交流互动的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它让学生经历“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师生交流”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质疑者,教师把思考,探索的权利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民主中学习,让师生共同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和幸福.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很有帮助的.如笔者在教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法》时,就把黑板前的木槽布置成一条数轴,把黑板与讲台桌之间的过道布置成了学生运动的线路,然后教师在讲授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叫一个学生上台,按照老师的指令向东走两步,再向西走三步等,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该生走路的情况和结果,并思考如何把这个结果转化为数学算式,并画出图形. 如图2.

再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学生有极强的上台表现欲,学生学得很愉快,很幸福.

2.3 实践拓展

实践拓展是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它是指学生对所学新知的一个应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强调 两点:

①在实践拓展的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习题的创设中要考虑从易到难的原则,要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享受正确解题的成就感.习题要精选,要体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习题可以选用书中的习题,也可以是教师的改造题,甚至还可以选择部分课后作业用作课堂习题,以便学生当堂解决,为学生的作业减负打下基础.如笔者在八年级上册《分式加减》教学设计:

不难看出以上八题源自教材的练习,习题,复习巩固和教师的改造题.在编排时从分母是单项式到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加减,从分母相同的分式加减到通过约分或符号的处理可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从同分母分式加减到异分母分式加减再到分式与整式的加减,无不遵循着从易到难的原则.

②在实践拓展的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尽可能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如笔者在教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就让全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有的带卡纸,有的带剪刀,有的带胶水,有的负责组织和设计图案.这样当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后就动手操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他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然后教师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个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这节课上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很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4 反思提升

反思提升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通常留下一堂课的最后五分钟,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考量、再整合、再探究 [2 ],使课堂所学的内容不流失.经过指导,学生有的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的反思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的反思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感悟与得失,有的反思自己学习的幸福指数等.有的甚至能突破教师课堂的预设,反思得出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

3 课后两要点

课后两要点是指适度的数学课外活动和作业减负

3.1 适度的数学课外活动

近年来,数学教材和考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较为密切,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像一些数学的利润应用题等成了教学的难点,体育赛事的积分题成了女生学习的短板.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几何的操作题成了学生的最怕.由于试卷命题有选拔性方面的要求,动态几何和函数综合题成为大部分初三学子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么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开展适度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①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到商场购物,让学生感受标价,打折,利润等概念.

②布置女生周末观看体育赛事.

③动用家校资源进行几何操作实践. 我校有许多来自山区的学生,像课本中的一些角尺,平分角的仪器等,都可以由学生和其作为木匠师傅的家长合作完成.

又如笔者在教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发现有道源自课本的例题设计并不科学,它不符合实际意义.

题目:例2.如图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课后就有学生质疑,为何不叫两个学生分别站在A和B两点用一根长绳直接测量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课余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后操场,学校的后操场上恰好有一个小山丘,笔者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例题,寻求找到测量小山丘两端A和B距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案.

④开展数学培优活动,笔者汇集了近年来初三市质检和全国中考数学综合试题给予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摆脱动态几何和函数综合题带来的学习困扰.只有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会有幸福感.

3.2 作业减负

作业减负就是要求教师在给自己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量的控制,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做题,题目相对容易,但要参照课标要求,笔者给这部分题目打上一颗星,并写上标语“您可以胜任哦!”,第二部分为选做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变式,难度有所提升,笔者给这部分题目打上两颗星,并写上标语“您要努力哦!”.对于学困生还可以另开炉灶,每天只要求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即可.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业减负并非是学生可以不做作业,而是教师可以将书中的部分数学作业题尽可能移作课堂的练习题和习题,以便学生当堂解决,减少课后的作业量.同时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每个月都要统计一次,对于在作业中获得最多“星星”的同学教师还要予以适当的奖励.

总之,幸福教育就是把发展留给师生,让师生共享幸福成长的教育.当然笔者倡导的幸福教育下的初中数学“一、四、二”教学模式还在实验阶段,许多的教学活动还需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但笔者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幸福教育一定会越做越好,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文继志.“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谈中学数学题型的“举一反三”教学[J].考试周刊.2010(43).

[2]吴振奕. 引导学生以自我反思促自主学习[J].福建中学数学,2015(9).

猜你喜欢

分式习题环节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认识分式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