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预习活动促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6-05-30覃永瑜
覃永瑜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僵硬化和低效化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在分析语文预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有效预习的策略。以促进教师充分认识预习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活力。
[关键词]预习指导有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10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思维的多样性、随机性,使得学生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呈多样化、差异化。在语文教学当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感受,又要让学生的理解不偏离编者的意图,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极具有挑战性,许多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教师常感到,教着教着,就不知道怎么教了,课堂教学陷入僵硬化和低效化。然而,抓好预习指导、检查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语文预习存在的常见问题
首先,对预习的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多做练习就可以,其实这是学生没能认识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比课堂上被动地听课更能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对预习不重视体现在检查评价的力度上。与课后作业相比,教师对预习的检查不肯花精力,不关注学生的预习呈现和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因而学生也顺势而为,懈怠预习,预习就是简单地看看课文和画一画,自始至终没有思维的参与,更谈不上探索、发现和质疑。
其次,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教师布置预习,至于怎样预习,预习要达到什么程度,往往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导、没有目标评价,也没有检查落实。学生本来就没有预习习惯,没有掌握预习方法,因此,预习中抄教辅、乱质疑的现象屡见不鲜 。
二、如何指导预习
为了避免学生预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的预习行为可控可评,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可以相对固定而具有灵活性,例如以下的几个预习要求可以相对固定,要求学生写在预习本中:1.找出本课中你不会读或你认为容易读错的8个字词,借助字典查出它们的读音。2.找出本课中你不懂或你认为容易理解错的词语、成语,查工具书解决。3.思考文章和题目之间的关系(题目的作用、含义,你能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 4.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思考文章中有哪些词、句是生动优美的,请在课文空白处赏析批注。 6.我的质疑与发现:基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在预习过程中特别感兴趣的或存在疑惑的问题,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写出一到两个)。
此外,指导学生预习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灵动性。教师应该基于文本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了解,不同的课提出一两个不同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要有趣味性、创造性、挑战性。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在课前预习对学生抛出的问题是: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前后有哪些改变,他的改变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样有一定深度而又直指教学目标的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样,设定一定的预习模式,指导学生预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预习,又能防止学生的预习“随心所欲”。
三、检查预习,聚焦问题
预习的检查,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检查评价,将不能激起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而通过检查,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基础掌握情况,在自读课文中产生的困惑和感兴趣的环节,如果我们教师的课堂能够解决学生的困惑,能够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入课文,去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会“跟”得很紧,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味。
然而,很多教师之所以只布置而没有检查,是因为怕检查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其实检查预习,教师可在早读的时间、也可在上课前几分钟,也可以先安排小组长课前检查,查完后汇报,汇报的内容包括小组成员是否按预习布置的要求逐条完成相应预习量。在上课时,让学生相互检查,并对同学在预习时产生的困惑进行解答,两个人之间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解决或是难度太大的,也可以上升到全班讨论解决。学生在相互检查、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有效的信息,从学生的角度重新设计问题。如在上八年级上的《草》一课时,我从学生的预习中看到,竟有学生认为“班长杨光是间谍”,理由是所有的战士都吃毒草中毒,只有杨光清醒,是他故意而为,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借向上级报告之机,接近周副主席。学生这样的思维理解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检查学生预习之后,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后,就在全班提出:“班长杨光是间谍吗?”这一问题来源于学生预习的意外发现,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引起了激烈的争辩。学生最终从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文中的细节描写等角度出发,共同认识到:杨光是一个负责任的班长、他忠诚于党的事业、他乐于奉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视预习指导,抓好预习落实,将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