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2016-05-30秦峰
现实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被归为保守主义者,因为这些语文教师常常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打破原有授课模式的现象,没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场面。批判者认为这些一线教师没能够从新课标的视角,从语文教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没有为语文教学做出前瞻、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并进而认为这种保守主义倾向会阻碍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
现在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老师在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确实成效是明显的,但是现实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些不好的倾向:有的语文课忽略涵泳,把语文课当做思想品德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学生又成了参考資料的传声筒,忽略学生的感悟;小组合作仅仅是为了形式的需要,而没有真正的给予学生思考文本的时间;学生少了感悟的时间,也像一些理科一样开始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过多的杂糅现代教育手段;过多的无益的设置情境。
而现在有些教育主管者,往往把课堂上没有出现热闹的场面就把这个语文老师归结为保守者,这不能不说有失偏颇。
某些专家认为语文教学要和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高度融合、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他们认为保守的语文老师要完全割裂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割裂其他新媒介的运用,而笔者从所谓的保守的语文教师举的课堂实例中,感受到他们是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反对忽视语文本身具有的一些特质,过分的阐释课文的思想教化功能。而这一点也是我们教师普遍认同的,语文教学中,牵涉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老师也不会故意忽略而不讲,但是也不应该作为重点去挖掘,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什么都懂的万能的全科老师,语文课堂注重语言感悟体味是重点应该不是错误。
在一个语文教师的眼里,语文课应该首先是一个“学科”,这个学科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内容和任务。语文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交融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倾向最好不要以“宣传”的姿态出现,它最好通过课文内容的熏陶、语文活动的影响来体现。真正具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教师,也不会每节课都张扬人文精神的大旗,直白的把道理都喊出来。
新课标也规定:要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要充分开掘汉语言文字及作品所深含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汉语言、文学的亲近感、认同感与热爱的情感,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语文教师首先必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体系。首先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研究课程内容。而作为人文精神的内容是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学生中去。
有些专家们据此认为保守的语文教师没有做到“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一线教师认为是可以通过对语文的工具性东西的把握进而达到“人文性”的潜滋暗长。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里说的好:“这些年,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灌输知识条文的弊端,我们比较强的教学中的‘感悟、‘理解与‘兴趣,但确实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必要的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训练,语言材料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这里,还有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升,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应该是确确实实这样认为也这样做的,他们不是特别明显把目标设置成人文性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经过专家的思辨,其实现在早已经达成了共识,最多有点倾向性大小的差异罢了。从当前语文教学过程来看,重知识的讲授和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引导全体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的教学模式,反而成为现在许多教育者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语文学习(包括文学)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现实的教学中,其实可能还真的缺少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引导进而感悟精神层面的东西的过程,反而是有一些打着人文大旗在教学中不知所云,而学生也一无所获。不少语文教师也认为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但可惜的是这些教学方法只限于出现在示范课、公开课中,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专家们还认为保守的语文教师反对自主合作探究。一线语文教师并不是反对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形势,他们反对的是一种仅仅注重形式而走过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反对是死搬硬套的、刻板的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呈现方式,其实他们反对的现象在现实的教学中确实是比比皆是。当然一线更反对那种满堂灌的教师的主宰的模式,而他们恰恰注重提倡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的思考交流的模式,真正希望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老师在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守株待兔,待“疑”而起;教师不是自己“解惑”,而是“指点迷津”,而是和学生一起,寻求“解惑”的思路、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是“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寻觅解惑的路径,这是“指导”学习。这就是老师课堂教学几乎全部的功能。这种观点是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由此想到笔者所在的地方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全部排成对面坐的形式,美其名曰是好方便合作交流。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改变了长久以来面对教师面对黑板的传统方式,甚至是改变了国际上通行的座位模式,更方便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但是我们都明白学校的这种改变的用意所在,就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这难道是新课改的实质所在?我想这到底属于不属于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仅仅是具有形式,而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去进行改变,最后这种形式是不是只是过眼烟云也难说。其实,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掌握具体内容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熏陶和方法的寻求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对某篇课文的具体把握,那会造成一种可怕的现象:由老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课前的满堂背。
新课改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什么现在的课改进行的过程中在一线教师和高屋建瓴的教改专家之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当然专家可以说是全体教师的整体观念是需要改变了,但是当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一线教师心理上排斥的现象之后,专家也应该思考,是不是教改中也出现了需要调整的问题,其实一线教师现在普遍的比较认同课改的一些核心的理念及其价值,教师排斥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仅仅流于外在形式让教师感觉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又无所适从的现象。
另外一线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教改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现实的应试教育。当然专家也可以说,真正的课改理念深入每个人,每位教师深入实践,学生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应试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希望的是上层的专家更多的去想想怎么改革应试教育,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一线教师面对教改进退失踞的局面。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论文)。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