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探析

2016-05-30张党诺

关键词:无意识国家机器意识形态

张党诺

摘 要:从生产方式的再生产出发,阿尔都塞运用“症候阅读法”发掘出来隐藏在马克思国家理论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接下来他又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结构性的解读,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意识、无历史的社会思想体系,其功能就是把个人传唤为主体,较完整地阐释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關键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无意识;传唤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54-02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从社会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机器理论的“症候阅读式”思考,发现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隐性存在,并进而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作了“拉康式精神分析”的阐释,创立了他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源起

受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阿尔都塞将葛兰西没有系统讨论的市民社会组织如教会、学校和工会等机构也看做国家意识形态,并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之后,利用“症候阅读”的方法,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发掘和形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指“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提示出来并且使之与令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必然的‘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阿尔都塞采用这种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仔细分析,他认为,把国家看成是镇压性机器的“描述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开端,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符合事实和毋庸置疑的。为了进一步理解国家发挥功能的机制,阿尔都塞对国家机器这个经典定义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

在逻辑结构上,阿尔都塞从社会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出发,“唯物主义”地引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阿尔都塞指出,一个社会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也必须进行生产条件的再生产,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包括生产力的再生产和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我们只要指出它的必要性的存在就足够了”,①阿尔都塞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和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所谓劳动力的再生产,就是培养出这样的劳动者,他们不但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来适应其工作岗位,而且也被嵌入了在工作岗位上对统治阶级建立起来的秩序和规范的服从意识,还包括再生产出这些秩序和规范的能力。“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要求生产出劳动力的技能,同时还要生产出劳动力对现存秩序的各种规范的服从,即一方面为工人再生产出对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服从,另一方面为从事剥削和镇压的当事人再生产出正确运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能力,以便他们也能‘用词句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②所谓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就是在现存社会制度的框架内,调整和变革现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不仅是为了减轻现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是阻碍,保证社会的相对稳定以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而且这种调整和变革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决不能危及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因此,必须有某些力量来保证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这些力量除了镇压性国家机器之外,还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极大程度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通过国家政权在国家机器——(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方面——中的运用来保证的。”③总之,阿尔都塞从“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入手,把生产作为论述的基点,着重分析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把它们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存在的目的,充分展现了其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同时,对“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命题的论述,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意识形态是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无意识、无历史的思想体系

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理解意识形态,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现——包括形象、神化、观念或概念——体系。就具体形式来讲,包括宗教、伦理、哲学、艺术等等。”就是说,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不管人们是否感觉到,它都作为结构而强加于人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谈到了这样的话,他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在保留独立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事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④很显然,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现实的物质生活看成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离开了现实的物质生活,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说意识形态的历史其实在本质上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的历史,意识形态没有属于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而阿尔都塞则是站在结构主义的立场上来阐发这一问题的,不管现实如何变化,它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变的,因而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历史。

为了讨论“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论点”,进一步在结构上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机制进行说明,阿尔都塞还就意识形态一般理论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两个论点:1、意识形态表述了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2、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关于第一个论点,他认为,人们在意识形态中的各种表述并不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周围真实的世界的真实反映,恰恰相反,在那里所表述出来的是他们与这些现实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也仅仅是想象性质的关系,这些想象性质的关系构成了全部意识形态歪曲现实生存的基础。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人对于自己生存状态的幻觉,是人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欺骗。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颠倒的世界中,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而只能在想象中获得自我满足。这也是现代意识形态最狠毒的地方,它使人们躺在由似乎美好的幻觉所编织的摇篮里尽情遐想,而全然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真实境遇,更遑论什么解放自身了。关于第二个论点,阿尔都塞指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各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⑤说意识形态是物质的,这不仅指意识形态具有如此种类之多的物质外壳,意识形态存在于实践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人不仅在思想中对于自己和实际的生存状况产生虚幻的反映,顺从于这种扭曲的关系,屈从于意识形态实践,成了意识形态机器或实践的奴仆,而且使自己成为意识形态机器中的一部份,从此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人云亦云的木偶。

三、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把个人传唤为主体

在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结构性解读和一般理论性分析之后,阿尔都塞提出了他关于意识形态的中心论点:“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这是意识形态“起作用”或“发挥功能”的方式,即运行机制。所谓“把个人传唤为主体”,就是让人认可并接受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浸淫下自觉地进入到一种文化体系中。

那么,意识形态是如何发挥功能,把具体的个人传唤为主体的?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和主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主体是构成所有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所有主体也只有在意识形态的传唤下才由具体的个人转换为主体,所有意识形态也只有通过主体这个范畴才能发挥其功能,把具体的个人传唤为主体。意识形态传唤主体的过程并不是来自意识形态的单向度过程,不仅有来自意识形态的传唤,而且包括个体对意识形态的承认和接受,这是一个双向确认的过程。阿尔都塞举例说:从某个地方传来一声呼唤:“嗨,叫你呢?”有个人(十有八九就是被叫那个人)转过身来,相信或者怀疑这是在叫他。这样,个人就将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确立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也就是说,在意识形态的询唤之下,个体接受了意识形态为自己安排好的角色、位置。意识形态认可了“我”的存在,而“我”也臣服于意识形态提供给我的完整图景,并按照它给我的名分、位置认同于某一类人、某一个角色,获得与之一致的归属感。至此,我便完全成为意识形态的臣民,作为主体发挥作用的我被抛到了世间。

而这一传唤过程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潜移默化,让人毫无觉察,“你我作为主体这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以及它的无可置疑——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后果,基本的意识形态的后果。把显而易见的事情当作显而易见的事情强加于人,恰恰是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性。”⑥阿尔都塞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个朋友来敲门时,屋子里的人就会问“谁呀?”他回答说“我”,于是,屋子里的人就去开门了,他知道,这是“他”来了。但是,屋子里的人凭什么知道这是“他”来了呢?因为屋子里的人知道他,认识他。在这里,屋子里的人已经被特定的文化所改造了,他是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行动的。可是这个人却没有意识到他是被安插到文化背景中的客体,还以为自己是作为主体而去行动,实际上这是幻觉,他只不过是按照意识形态所设定好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罢了。这样,通过意识形态的“传唤”和个人的“承认”和“接受”的双向互动,具体的个人被“构造”成主体,主体臣服于意识形态,并不断地进行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包括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至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非暴力功能的发挥也得到了较为完整的阐释。

四、结论:具有悲观色彩的批判范式

从区别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开始,到提出意识形态是无意识、无历史的思想体系以及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所包含的反抗和批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意识形态被视作社会永恒的精神幻境,一个异己的“幻相”的现实。人们处在这种无意识、无历史的、永存的意识形态幻想的包围中而毫无知觉,人们总是以一种非真实主体的身份和无意识体现的方式在意识形态的漩涡中随波逐流,难以主宰自身命运。于是从阿尔都塞的理论逻辑中推出一个十分悲观的结论:人在实践永远只能存在于异己中,既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也不能真正认识世界,在意识形态的藩蓠中茍延残喘。显然,这样的认知充斥着浓厚的消极情绪和怀疑主义倾向。

注 释:

①②③⑤⑥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下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71,273,285,299,304.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无意识国家机器意识形态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从意识形态批评角度评影片《绿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