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

2016-05-30于雪萍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氛围生活化

于雪萍

【关键词】 品德教学;生活化;氛围;情境;

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118—01

小学品德教学要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形成内化的道德素质,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笔者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品德典范并用品德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对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优秀的校园文化、特色的乡土知识来拓展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让品德教育看得到,摸得着,学得易。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实践,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平安回家》教学中,我特意播放了一段本班学生放学出校门后的视频,让他们找出其中路途安全的模范,也发现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又播放了我市近几年发生的因行人不遵守交规而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血淋淋的事实让孩子们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颤。在随后的自由发言中,孩子们纷纷表示了上下学途中要模范遵守交通法规,以后会多关注自己和他人路途安全。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他基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平视,也基于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信任。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氛围,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帖心的对话,不仅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向学生展示教师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学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任务。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卡通和实物,拉近师生关系,创设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用学生的语言、情感演绎教学活动。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发掘生活中的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的课堂知识时时在真实的情境中加以体验;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让学生的品德体验在课堂中升华成内在的价值。

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切必须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和上学生的调子”。课前以学生生活事例导入新课,生活事例可以从同学关系到人与地球、从校园安全到考试诚信,这些事例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生活;课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直观教具到音响视频、从上门拜访到现场采访,使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生活;构建适当的活动内容,创设丰富的生活场景,既有正面先进事例的引导,又有反面教材的警醒,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生活。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这些简单但有效的方式,不但让学生明白了事理,更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后作业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也不是枯燥的读读背背。有些学生可以流利地说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却乱扔垃圾;可以从道理上了解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在日常行为中却满口脏话而脸不红心不跳。因此,小学品德课后作业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邻居家做客,实践课文中学到的生活经验,体验与人交往的礼仪,学会与邻居交往。总之,品德课程的作业应该是由“知”走向“行”、由“内化”走向“外化”的实践活动。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体验品德内容,在课堂中模拟品德行为,在生活中反思品德表现,道德的花朵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经历实践的阳光和雨露,才会绽放出她那傲人的花朵,释放出她醉人的芳香。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氛围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