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机制研究

2016-05-30高翔王兴红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优秀传统文化思维

高翔 王兴红

摘要:国家治理理论的构建只有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体制的互动,建构共同发展机制,并在融入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治理体系;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51-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很清晰地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那么,何为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就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活动和治理过程”[2];始终把制度体制的建构和全国各行业特别是政府的创新思维作为全面发展的路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全面性、长久性、责任性和整体贯穿性的把握是其他所有的规定所无法替代的,而且“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3]。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文化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性,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当前实际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曾发挥强大作用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从而使之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到枢纽和内在推动力作用,为其注入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支撑,更加有效有力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现代性的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文化与体制的互动

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完全的复制,而是有选择性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与国家大政方针相适应。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在于文化与体制之间互动交织于一起。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4]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5]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体制架构

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的建构在其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大多在于对公民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基本施行的是一种“人为治理国家”的治理模式,“人治”色彩浓厚。党的十八大空前重视制度建设这个问题。习近平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们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

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也即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体制架构已趋于完善,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独具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与国家治理体系对现代化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体制建构模式在一步步地不断发展,促进着国家、社会、人民、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新型的社会关系。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应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履行自身的责任和权力模式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合理体系的建构,建立兼收并容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构起在国家制度约束下的政府、社会、人民相互作用,相互各尽其责,形成一个有秩序高效运转的体制。加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体制建设,提高基层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建构在契合中国国情下的社会、政治、文化的价值体系,促使新时期国家制度体制建构更加成熟和完善。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民族文化相呼应:治理体系的有效性

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是一项十分宏大的工程,文化治理尤为重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等等都与国家治理体系遥相呼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应始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有效的思维方式融合于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在建构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具备有效的政府、有效的法治和有效的社会机制、文化价值等的总体相互影响。民族文化让我们自身产生了对于价值方法的认定,而价值中包含着民主与法治科学的有机统一。所以说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中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住民族文化所给予我们的价值观念,重视我们的国民教育。民族文化会在老师的教书育人中不断地将文化传播给孩子们。而文化素养和整体的国家公民的知识素养不断提高才能使得我们伟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进而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人们更好更容易地接受国家的改革和政策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使得治理体系更加地符合当代公民的价值观,而让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实施而不会产生极大的矛盾冲突。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维度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7]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源源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中,传统文化使得其中的内在方法更加多元化,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打破了我们的僵化思维模式。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建构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抑或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浓缩,也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思想行为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8]。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格局下,培养公民的主流意识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树立现代理念,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并与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相承接,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同行,以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核心: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优秀文化发展机制

国家治理仅仅是一个载体,其中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建构时的一个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其核心就是将优秀的文化精髓以及内涵体现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科技等方面。福山在《什么是治理》中提出,治理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规则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9],而治理或者善治是需要测量的,应当从程序、能力、产出和官僚体系自主性四个方面测量国家治理质量。国家治理无疑需要自上而下实施,在破除既得利益者的壁垒和突破国家即时层面的架构时必然会面临一些矛盾和冲突,而文化内涵中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则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应该做到层级发展,对于适应当下国情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拿出来融合于治理政策中,融合于治理措施的各个方面,建构起文化的脉络。在国家实施政策的时候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实际运行中显得更加和谐。

(一)文化治理体系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传统与现代

不论构建何种文化体系,必定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目前,我国的文化治理体系的建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建构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整体改革背景下,建构一个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导性意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事实上,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反而在人们过度的物质化追求中被忽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使国民忽略了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中小学教育,增加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就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的主体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以实现文化治理体系的重建。

由于现代文化发展迅速,更需要我们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弘扬民族意识,有选择性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地按照西方的逻辑思维,也不能在不考虑事实的情况下刻意拔高。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极其多元化的,首先,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次,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不应以儒家代替一切,否则就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是汉族儒家文化。[10]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应局限于一个民族或者是一种思想。我们的方向就是坚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现代文化,对国内的文化体系进行深层次的重构、整合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积极地应对来自全球化的冲击。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开拓创新,既要立足于国内的文化发展,也要面对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文化的治理体系的建构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传承性,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更加深入和创造性地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国家治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将文化这一重要的民族标识引入到国家社会方方面面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1]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立国的根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施的有效性具有恒久推动力。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条件下,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无疑是标志着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核心支点。

(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下的现代化的策略:挖掘、创新与融入

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契合点着手,深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战略机制,深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并未断裂过的,并至今还在灌溉着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大凡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因子,总会渗透在人们的心灵中间,沉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间,世世代代地延绵下去”[12]。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和框架,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来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这样在弘扬优秀的中华精神的同时,才会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不断地展露自身的光芒。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融入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其应该有的能量,使得在国家治理的体系的大方向中体现出中国优秀文明的价值所在。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拓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相对地也融入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公民的生活之中。同时多方位吸收外来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形成中国独有的新理念,并融入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国特色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习近平深刻地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力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异质新鲜文化,逐渐形成的文化层面的内在力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向心力,拓展于社会各个方面甚至个人家庭。让传统文化在世界具有竞争力,且独具中国特色,必须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提升道德素养重亲情伦理的特征

重亲情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13]。孟子这段话体现了儒家“富民”“教民”的政治思想,即不要满足于“饱食”、“暖衣”,更要“教民”,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无时无刻不于微小中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变。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亲情伦理,通过家庭纽带一代代的传承文明。只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会在漫长的历史中薪火相传。在现代,家庭优秀文化的传统始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在传统的家庭亲情美德中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无不会焕发起我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深深的责任感。重提升道德素养和亲情伦理,传承优秀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国家的腾飞扮演了决定性的力量。

(二)整体治理的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家治理的必然性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求对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进行突破性的改革。[14]而文化的融入让我们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进而形成社会公共性思维。从保护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必须着眼实际,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更好地将中国特色文化传统融入于每一位公民的思维中。传播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影响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自信。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在顶层设计中影响决策者的思考思维方式,在基层建设中也同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国家治理,就会失去生命力。强大的文化可以给公民带来强大精神支柱,失去了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社会会成为一个空壳,国家治理就会停滞于狭小的视野中,政治与经济将变得毫无生机和活力。所以文化的融入是一种必然,可以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国家治理中整体体现无法取代的连锁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6.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

[2]俞可平.没有法治就没有善治——浅谈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6).

[3]张文显.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N].法制日报,2014-06-11.

[4]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01).

[5]李林.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法学研究,2014(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7]习近平.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03):07-09.

[8]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

[9]俞可平.中国治理评论(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05.

[10]季羡林.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M].2002.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13]万丽华,译,著.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70.

[14]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01).

责任编辑:文会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体系优秀传统文化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收入分配对策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内涵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发展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