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思考

2016-05-30崔秀利

科技与企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管理创新中小企业

崔秀利

【摘要】受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增大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消除管理上的弊端,成为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管理的创新上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企业能够跟上当代经济的发展步伐。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转型升级方式。希望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在经济模式的转变上具有灵活性。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之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大,寻求自身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管理的创新是必然。中小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企业的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一、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进步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管理是促进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管理的好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企业的发展[1]。接下来本文将对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管理理念落后,模式老套

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都是统一的,企业的投资人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经营模式,在管理结构上比较简单,主要是集权式管理,企业中的家族化管理现象成为常态,导致企业项目的管理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多数决策都是领导的一言堂。目前多数中小企业是在经济、文化初步复蘇的上世纪的80年代兴起的,而领导人的认知水平和眼光也停留在那个时代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企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管理的理念落后,使公司的管理模式老套,缺乏创新。领导人保守的思想观念难以接受当代的管理理念,甚至对于新型的管理模式产生抵触情绪,这就导致企业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僵化的管理模式压制了企业发展的潜力。也可以说领导人落后的管理理念和陈旧的管理方式使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了企业管理中制度的重要性,并且将制度化管理正式提上日程。但是受到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具体体现为:企业的权责划分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协调、管理缺乏制度化和程序化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家多是自己创业,在企业的经营中习惯了独立决策和操作,在企业的管理中更喜欢指挥而不是平等沟通,使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员工的理想和抱负也难以有效的施展,造成企业人才缺失,人员流动大[3]。因此,中小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必须落实。中小企业需要吸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制定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并形成完善的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三)企业的技术创新渠道不畅

多数的中小企业中都涉及到技术创新问题,但是仅凭企业自身很难完成整个技术的创新环节,所以企业必须要与其它相关单位联合来进行技术的创新。企业在寻求合作方时需要搜集合作方的信息、进行招标谈判、删选等环节,这些环节浪费企业大量的财力人力。所以多数的企业都是通过中介渠道来寻求技术创新合作伙伴,中介机构可以通过信息集成、互动等方式来为企业和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建立交流平台,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但是目前我国的中介机构发展尚未完善,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集成性,而且存在操作不规范、功能单一等问题,特别是网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使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4]。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薄弱

在经济和科技双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科技的洗礼,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渐从无到有,最后到基本普及,但是距离成熟的应用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主要原因为:首先,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对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认识不足,导致对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误区;其次,信息化管理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培训重视度不够,使部分管理人员无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然后,社会的信息化环境不够完善,信息化的覆盖面不足,在企业的管理中涉及到一些领域无法通过信息化来完成。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调研可以看出,能够利用信息化管理为企业提供工作效益的仅占35.2%左右,其他的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评价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比如,独立部门的信息化实现状况良好,但是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程度较弱;企业的信息化开展时间较长,但是信息化的效果欠佳;信息化与企业的直接效益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5]。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与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五)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弊端

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纵观我国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陈旧,缺乏人才规划环节,对人才的管理和潜能的开发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部分部门存在人员积压,导致机构臃肿;部分部门存在人员匮乏,缺乏后备力量。这些都会导致严重的人员结构问题,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难以达到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

(一)管理理念也制度并行,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我国经济的升级转型,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必须严抓企业管理创新。在管理创新中,首先要对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各种要素能够有机的结合,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知识、开拓思维,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中小企业要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政策,合理地约束和监督企业的各个环节,使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更加健全、有效。

(二)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企业产品和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体现,所以在企业的创新中,必须要对企业产品和技术进行优先改革。中小企业通过对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研制出能够满足当代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和高端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提高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成立技术研发部门,引进技术研发力量,并成立专业的研发队伍,专注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2.探索和创新技术开发模式,以产学研结合方式来吸引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投入到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中,组织社会上的力量来共同攻克技术上的难题,实现企业技术上的突破和发展。3.建立科学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机制,使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更加深入,将企业的资本和技术等因素与权益分配进行结合,并注重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增大后备人才的储备量,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善于抓住机遇,吸收先进技术、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技术领域,使企业的技术向精、专、新的方向发展,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的发展力和生命力。

(三)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全球经济化的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与国际化接轨,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去获取先进的知识和信息。目前,我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使信息获得更加快捷和方便,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使企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创新,而且管理创新是基础。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力。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中需要注重一定的方法,对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并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改革的潮流中能够成功转型,并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群.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3,25(10):50-53.

[2]王利军.浅谈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J].北方经贸,2014(7):220-221.

[3]胡楚图.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311-312.

[4]吴进.转型升级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經济视野,2014(20):130-130.

[5]徐纤纤,孟呈祥.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2):20.

猜你喜欢

管理创新中小企业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