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法刍议
2016-05-30王海
王海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功夫却是在课外,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充分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一、积极培养特长生
艺术院校教育政策的出台,改革了高考分数唯一的机制,给予了艺术特长生高考分数的优惠。对于文化功底一般,但艺术素养教好的学生在高考中开辟了一条道路。现在的高中学校都有参与艺术考试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教师除了班级授课外,对于特长生要进行重点化教学。
首先,在特长生教学中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和要求,丝毫不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相反,学生思想素质高了、情感健康了、习惯改好了,反而更好地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几年来,我在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非技能因素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变得努力了;受到了正确的评价变得自信了;教学形式拓展后,学生更有兴趣了,学生旷课的几乎没有了,早恋的少了,懂礼貌的多了,所有这些均得益于平时训练中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要给学生创设具有高雅情调、专业特点及对特长生有良好影响的艺术氛围,如赏析每年美术高考的优秀考卷等。教师向学生传授美育思想、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美术高考的向往与追求。还要为特长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断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反馈信息,以利自己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利用学校各类活动,黑板报设计、联欢会设计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关系。美术特长生专业学习的负担比较重,除了文化课之外要在专业上深入学习。如果学生对两者的学习节奏把握不好,就会走极端,顾此失彼,耽误任何一方面的学习成绩,对高考都是不利的。尤其是很多特长生重专业学习,轻视文化课。现在的高校对文化课成绩要求很高,学生要考上理想大学,光靠专业分是不够的,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绩。因此,教师在美术特长生的培养中,要督促学生抓好文化课。
二、组织教学艺术
(1)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审美特征和认知习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如美术鉴赏“中国古代青铜”一课,笔者分析其作品的背景及图案后,让同学们也参与分析点评其它青铜器精品的特征,在内容方面和知识点上让同学们一起来猜,以“猜”活动参与投入。
(2)创设情境,培养求知欲。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应该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主题鲜明又富有新意的作品。美术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的地方很多,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运用范画作品、幻灯等教具,可以在临摹中运用示范,在写生中训练艺术观察。
三、采用正确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欣赏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熟悉几件作品,了解一些与作品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具体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
(1)直观感受。对作品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这种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而它是新鲜的!生动的。但这种感受的强弱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它取决于观赏者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知觉样式。欣赏中,造成学生欣赏过程不能进一步深入的原因,有时正是由于学生对该作品的形式感不理解,从而激发不起审美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实际上,对学生直观感受能力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要求观赏者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增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并使之运用于欣赏实践的过程。
(2)分析理解。学生的欣赏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必须引导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对作品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艺术家总是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接受者面对美术作品时,最初感知到的作品中的可视的形态!形象!形式,都传达着作者的理想,乃至人生态度,甚至政治倾向。接受这些,只有运用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技巧,细致地加以剖析,才能达到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的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这也就要求接受者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由此看出,欣赏活动实际上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取得新的知识和感受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分析理解是欣赏的重要步骤,是获得美感的愉悦的唯一途径,也是美术欣赏的基本功。教学中应反复训练学生这种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
(3)审美体验。观赏者通过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深入分析理解后,突然顿悟出作者欲表达的思想和观念,甚至领悟到所有形式因素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获得一种自身已融入到作品之中的体验,这样就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
四、强调标准的规范性、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创新性,突出美术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美术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必修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1)鉴赏模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鉴赏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上。从美术鉴赏的方法、美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和流派、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吸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得到审美的享受。
(2)鉴赏模块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提高美术素养。
(3)鉴赏模块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愈浓,教学的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从欣赏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能激发其情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拓展学生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从根本性原理的高度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以交互主体的观念取代主客对立的思维,实现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艺术素养向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