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的演化
2016-05-30李大光
李大光
科学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化时代,科学传播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新的领域,其概念和理解有赖于历史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背景。
科学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科学革命时代早期以科学家个人的传播行为为主。从19世纪始,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研究院为代表的科学家团体的传播活动占据主流。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对环境和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公众对科学理解的缺失导致“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兴起。科学家在向公众传播科学成果过程中,历经神学、宗法教义、王权意志以及战争的影响。丘吉尔(W.Churchill)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科学传播历史对于理解科学传播或者科普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希腊化:古希腊科学和文明的传承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of the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去世,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约公元前367-约前283年)建立托勒密王朝。在其后长达300年时间内,托勒密家族诸王,将亚历山大城建设成世界著名的科学和文化中心。希腊化时代指的是从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这段时期。
从科学传播角度讲,希腊化时代最伟大贡献是博物馆和图书馆。没有图书馆,约80%的古代文献会消失。亚历山大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心,附属于博物馆的图书馆则是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博物馆中的天文观测台、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图书馆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这种学术活动的物质条件以及图书馆中丰富且数量巨大的藏书使得世界各国学者聚集一处,学术思想得以交流和碰撞,从而产生新思想,形成了世界科学交流和扩散的中心。
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了当时最伟大的著作手稿:在公元前270年左右由70名犹太学者编译完成的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的译稿七十士译本;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Homer)的全部诗稿;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公元前270年即提出“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约公元前310-约前230年)之“日心说”理论相关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0年)的许多著述手稿;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德,以及对医学有贡献学者的著作手迹。
另外,还有狄摩两尼(Demosthens,公元前384-前322年)、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修昔底德(Thucydides,公元前460年或公元前455-前400或前395年)、赫西俄德(Hesiod,约公元前8世纪)等人的纸草书。月前在大英博物馆中还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完整的《雅典政制》(Constitution ofAthens),弥补了收藏的残篇。
人类思想的传播最重要的机制就是开放以及由开放而导致的多元化。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起源于东方的埃及和巴比伦。在希腊化时代,托勒密一世以及其后的诸王们,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将埃及的亚历…大港变成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希腊的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文学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入各种文化。在这种交流中,外来文化经通商、求学以及旅游等各种活动融入希腊文化中。
大众科学始于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带来见了大众科学的高潮。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等人不自觉的大众传播方式掀起了大众科学传播的序曲。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Orbium Coelestium)和维萨里的《人体结构》(Dehumani corporis fabrica libri septem)分别描述了两个系统,一个足天体运行系统,一个足人体运行系统。这两部著作都出版于1543年。哥白尼学说遭到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为首的神学家们的反对。维萨里为了回避神学关于“心脏是否是灵魂所在”这个爆炸性问题,不得不修订他的著作。他在书中谈到,在人的骨骼系统中,没有《圣经》故事说的“复活骨”,因此,死后的耶稣也无法通过“复活骨”复活。这种说法更引发了神学家的攻击。
伽利略事件是自1610年以来,哥白尼天文学新理论与天丰教廷冲突日益激烈事件之一。但是,与其他冲突不同的是,伽利略的“罪过”是因为他向公众普及日心说。
作为独立的个休科学家的研究行为和传播行为,在17世纪中叶转换为以科学家团体为主的活动方式。1640年代中叶,英国自然哲学家开始经常聚会,讨论通过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促进对自然的认识的新哲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科学(science)。后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英皇家学会的格言是“不以任何人的话为最终结论(Take nobody's word for it)”,表达了会员们不惧任何威权控制,追求建立在以科学实验结果为事实基础上的观点。
早在皇家学会成立之前,格雷欣学院(GreshamCollege)就已经开始了对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在其400多年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是“自由公众论坛”(FreePublic Talks),科学家在规定时间内公开讲演自己的科学实验结果,每年大约达100场次。
迄今为止,皇家学会组织著名科学家和媒体共同举办的有奖演讲(Prize Lecture)、科学咖啡馆讨论(Café Scientifique discussion)、科学史讲座(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以及其他各种科学活动从未停止,在20世纪后半叶达到高峰。
如果说英国皇家学会是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仅仅是其活动的一部分,那么,皇家研究院的目的和宗旨则是通过演讲和各种展示活动进行科学教育。19世纪初,皇家研究院购买了阿尔伯马尔街(Albemarle street)21号,将其建成剧院形式,以便随时进行公开演讲。
在皇家研究院的诸多活动中,历史最为悠久和最有影响的是圣诞讲座(Royal Institution ChristmasLectures)。1825年,法拉第(M.Faraday,179l-1867)开始了这个影响深远,至今仍在继续的讲座。该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和场面壮观的演示及讲演向青少年和成人介绍科学知识。
从1800年开始,皇家研究院开始了下午成人讲座课程(Afternoon Lecture Courses for Adults),成人经常带着孩子来听讲座。1825年,有人提议并开办了完全为了青少年听众的“假日讲座”。在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神降临周(Whitsuntide)的假日讲座声名显赫。19世纪时,演讲者大多是皇家研究院的教授。
法拉第是讲座的创办人和积极演讲者。1861年,法拉第做的最后一个系列讲座,题目是“蜡烛的化学史”(On 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由于讲座精彩,讲座内容被编写成一本书《蜡烛》(Candle)出版,并不断再版。在纪念法拉第诞辰150周年时,新版再次推出。
在整个20世纪的圣诞节系列演讲中,多数演讲内容被编辑成书,将某一门学科领域知识普及给公众。1966年,讲演内容被搬上电视。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都参与了演讲,其中包括萨根(C.Sagan,1934-1996),阿滕伯勒(D.Attenbor-ough,1926-)和波特(G.Porter,1920-2002)。
英国科学协会于1831年9月27日在约克郡成立,原名为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这个学术团体的宗旨与目的是促进科学发展,引导公众对科学问题的关注,促进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英国科学协会巨型的年会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这个国家的一流科学家。在年会公开论坛上,宣布或演示了许多重大科学成果和进展。比如,焦耳(J.P.Joule,1818-1889)在1840年代做的机械热当量试验;贝塞麦(H.Bessemer,1813-1898)的炼钢法;瑞利(Lord Rayleigh,1842-1919)和拉姆齐(W.Ramsay,1852-1916)于1894年发现惰性气体氩;洛奇(Sir O.Lodge,1851-1940)在1894年进行的无线传输的公开表演;汤姆孙(J.J.Thomson,1856-1940)在1889年发现电子。
最著名会议当属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次年,1860年在牛津召开的会议。达尔文由于健康原因无法出席会议。赫胥黎(T.H.Huxley,1825-1895)参加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他与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S.Wilberforce,1805-1873)就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了激烈争论。威尔伯福斯拒绝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猴子的观点,威尔伯福斯愤怒地质问赫胥黎,他是否是从“一个令人尊重的猴子”通过他的父亲或者母亲进化而来。赫胥黎接受挑战,回答道:“如果问我,我愿意从一个低智能,不能直立行走,咧嘴嬉笑和喋喋不休的可怜动物进化而来,还是愿意从一个具备巨大才能和显赫地位,利用这些天赋来诋毁和镇压追求真理的谦卑探索者进化而来,对此,我无法做出回答。”由此可以看出,过去的科学家单独的个人面对神学甚至教廷的攻击已经转变为在科学家团体公开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争论了。
理性带动科学大众化:启蒙时代
启蒙运动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科学家与哲学家共同行动,将科学精神传遍欧洲和北美,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理性思维和思想解放。如果说过去的科学传播是传播知识的话,那么,理性时代传播的主要是思维方式。
启蒙时代科学的另一个特点是,科学社团和研究院大量出现替代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各种协会和研究院成为科学专业成熟过程中的支柱,这些学术机构在受过教育的公众中进行科学技术大众化的工作。启蒙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科学的大众化(popularization)。不断增长的受过教育的公众寻求艺术和科学知识及教育的欲望,促进了出版业发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衣食无忧后涌现出的新一代知识群体有足够的资金接受教育,科学大众化成为启蒙时代的首要理想,知识分子竭尽全力“满足最大多数人对知识的需要”。
启蒙时代最著名的大众科学书就是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和达朗贝尔(J.-B.1e Rondd'Alembert,1717-1783)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大辞典》(Encyclopddie,ou dictionnaireraisonné des sciences,des arts et des m6tiers)。这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百科全书》从1751年开始出版,共35卷,71000多个词条。词条中很大部分与科学和工艺有关。达朗贝尔在该书《绪论》中写道:“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类知识种类和各个部分的关系解释清楚。作为一部‘内容详尽的科学、艺术和工艺词典,涵盖了构成每个科学领域、每种艺术、人文的或机械种类基础的普遍准则,以及每个领域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最基本的事实。”
《百科全书》的作者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重要思想家,参与词条写作的大约有50人。《百科全书》写作和出版时期正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1757年4月16日,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颁布公告,书写或印制任何反对教会和国家文字的人将被处死。反百科全书者随即开始猛烈攻击《百科全书》中的“异端邪说”。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并未给1758年7月出版的《百科全书》撰稿,但是他写的《论精神》(Del'Esprit)引发了关于无神论的学说,使得攻击者们将《百科全书》与其联系了起来。1759年1月,法国高等法院的总检察长警告说,《论精神》的背后徘徊着毁灭宗教、侵蚀国家的阴谋。高等法院迅速禁止了《百科全书》的销售,并指定一个委员会开展调查。1759年,罗马教皇克莱门特十二世(Clement XII,1652-1740)警告所有拥有《百科全书》和《论精神》的天主教徒将书焚毁,否则将被逐出教会。
面对教皇的压力,达朗贝尔在其《绪论》中承认教会的权威。他说:“对于善与恶的纯理性的认识、关于法律的来源于需要、关于灵魂的精义,以及上帝的存在和我们对他的义务,一句话,所有这些最重要的、最不可少的真理,显然都是以我们的感觉为基础的最初的思考的结果。”但是,他明确指出:“理性是上天赐予人类的,自古以来它就当然地受到许多民族的崇敬,并且得到上帝自己的永久担保。”
1777年,《百科全书》按照四开本和八开本出版发行后受到普遍好评。由于这种开本的图书价格便宜,使得平民都能够购买阅读。达恩顿(R.Darnton)估计,1789年以前,所有出版商一共印制了约24 000部《百科全书》,其中“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人手中……”,从作者的统计表格看,在法国之外出版的总量多于法国。而且还引发了其他各种模仿的辞书和百科全书的出版。
工业化对科学和大众化的影响
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 Age,1837-1901年),科学技术促进的工业化使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急剧的殖民主义扩张,使其版图延伸至非洲、亚洲和西印度,英国成了无可匹敌的世界霸权中心,西方文明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伦敦。由于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使得以土地占有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贸易和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经济方式。伦敦的迅速发展使得其人口到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时,达到650万人。在英国历史上,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国泰民安、和平安宁、生活繁荣、情感典雅以及具有自信心的时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科学事件就是达尔文的演化论(evolution,又译进化论)。
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化革命导致出版印刷和发行业迅速发展。19世纪下半叶,图书读者迅猛扩展至大众读者,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1830年代到1850年代,长网造纸机、蒸汽印刷机、精装技术的出现和“知识税”(taxes on knowledge)的逐步减轻,以及火车运输体系形成了“流通革命”。斯考德(J.Scord)将这个时代称为“传播革命”(communicationrevolution),并断言,这个时代代表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际传播最伟大的转变”,“打开了面向急剧增长的读者的水闸”。在整个19世纪,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在出版界的不断应用,图书的传播持续增长,图书的销售标价下降。1855年,图书销售价格急剧下降,最低价格图书销量占据第一位,中等价格的书居第二位,高价图书销量最低。尽管这种销售趋势在1860年代稍有变化,但从1875年到1905年,销售模式重归原形并持续呈现中等价格图书占据大多数读者市场。维多利亚时代人口不断增长,成人识字率也达到60%,这些都促使了图书发行量的增长。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刚出版时,书名为《论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种族》(On the Origin of Species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1872年第6版时改名为《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Species)。达尔文在这本震惊世界的著作中宣扬了他的“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的”学说。书中提供了完整的证据,证明生命的多样性是同一物种通过分支模式的演化而成。达尔文的新发现发表后,逐步得到持不同见解的解剖学家和普通公众的支持。但是,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界与英国圣公会关系密切,科学是自然神学的一部分。关于物种变异的思想与物种是上帝设计的等级层次,以及人是独一无_的与其他动物无关的物种的思想相抵触,引发争论。政治与神学的思想在争论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变异的思想在科学主流思想中并没有被接受。
从1838年到1858年,达尔文一直对出版自己的著作犹豫不决。其主要原因是害怕招致宗教迫害和社会对他观点的反感,同时,他也担忧招惹牧师博物学家们的反感。因此,他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都以面向普通公众为主要目的。
为了传播达尔文思想,英国的X俱乐部创办了《读者》(Reader)周刊。1861年,又将赫胥黎与他人合作的《自然历史评论》(Natural History Review)进行改组,内容主要为支持达尔文演化论思想。后来,由于期刊市场竞争激烈以及赫胥黎工作繁忙,两本期刊一度停刊。1869年11月4日,X俱乐部在积累了足够的办刊经验后,创立了世界著名学术杂志《自然》(Nature)。
除了赫胥黎,维多利亚时代还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出版家。他们的书不仅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起点,而且将科学传播推向新阶段。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
科学技术在1970年代的迅猛发展,使公众在惊叹科学影响的同时,产生了对科学的恐惧和对科学研究后果的担忧,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的作用产生不信任。二战刚结束时,科学家是公众崇拜的对象。但是工业污染和一系列重大的科学事件使得公众对科学的作用及其社会影响产生怀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公众和社会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由于非科学家的公众群体对科学技术应用与其特定文化之间的冲突,引起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技术应用的不理解,甚至产生敌意,因此产生了“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这一文化概念。即使是在科学家共同体内部,由于学科领域之间的隔阂,尤其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不理解、不赞同,甚至是反对,包括在科学界内部也会对某一个学科领域成果的应用产生冲突。许多学者认为,公众理解科学形成了一种运动(movement),从而导致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也成了国家政体在制定政策时关注的领域。
环境运动的兴起导致环境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自然环保协会和动物保护委员会对科学家的研究进行的监督以及抗议活动导致科学研究经费的缩减,科学活动受到限制。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博德默(W.Bodmer,1936-)发表了《公众理解科学》(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报告,又称《博德默报告》(Bodmer Report)。
在科学技术社会中,我们需要应对的许多危险都与科学技术有关。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孤立无援的公众将如何理解人类的这种活动呢?
英国的杜兰特(J.Durant)教授认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应该做一些修订。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至少由三方面组成:(1)理解科学知识;(2)理解科学研究的方式;(3)理解科学到底对推动社会发展是如何起作用的。美国学者米勒(J.D.Miller)认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多维的,但是,适应多元文化和社会形态的维度至少包括:(1)理解科学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2)理解科学的基本研究过程;(3)理解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讨论引出了公众科学素养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估,以便判断公众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支持程度与在理解科学中的知识缺失。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定期了解本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态度的国家。1957年,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American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就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当时正值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前,调查的问题仅涉及放射性微粒回降、饮用水中的氟含量、小儿麻痹疫苗和航天飞机。从1972年起,美国开始了每两年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至今从未间断。197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委托米勒教授进行公众科学素养指标设计和调查,采用的是米勒设计的指标。其调查数据发布在每两年一次的《科学与工程学指标》(Science&EngineeringIndicators,AAAS)上。同时参与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和马来西亚,目前,大约有40多个国家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本国的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科学普及
西方传教士在15世纪开始逐步将科学传播到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科学和工业的重要。在晚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提倡科学与人权、科学与民主,同时开始通过刊物和演讲等方式向中国民众介绍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
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创办《科学》杂志,成立中国科学社,立志科学救国,将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作为办刊、结社的宗旨。
1932年,中国知识分子成立中国科学社会化运动协会。协会章程的总则是“为研究及介绍世界科学之应用并根据科学原理阐扬中国固有文化以致力于中国社会之科学化”。
1950年,中国政府成立科学普及专业组织。1958年,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77年,“文革”结束后,科学普及达到高潮。1994年,中国政府发表重要文章,号召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2002年,中国政府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公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
关键词:科学传播 希腊化 理性时代 公众理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