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的“三种形象”

2016-05-30李沐吕顺

派出所工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挂面派出所民警

李沐 吕顺

提到“警察”二字,每人脑中出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巡逻站岗、顶风冒雪,还是武装齐备、动如雷霆?是走家访户、笑容温和,还是破案侦查、神目如炬?抑或是暴力执法、不讲人情、吃拿卡要、偏颇正义?时代在改变,警察的形象也在改变,这种改变既源于警察自身的变化,也受影响于大众传媒的变革。老百姓眼中的警察,特别是派出所民警究竟是怎样的?

“我听说”的警察

个人视野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了解周围世界依靠的是各类媒体或者他人对原始信息的“二传”和“深加工”。警察,这个人数众多、职能广泛、地位敏感的群体,成了爆点最多、最受人关注的信息源。

酒桌、牌桌上“听说”的警察,往往是“特殊利益群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为寻找谈资、炫耀见识,大多以“听我朋友说”、“听我同学说”为开头,言语中的警察大多是坐享厚禄、工作清闲、特供在口、特权在手的特殊团体。很多警察也一定在各种场合被人神秘地问:“你们灰色收入很多吧?”“你们都是吃特供的吧?”如实回答“不存在的事情”必然引起对方的连连摇头,脸上写满三个字——“不相信”。

传统媒体上“听说”的警察,往往是“伟光正”的英雄、劳模。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阵地上的警察仍然延续着,或英勇无畏、侦破大案的英雄,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劳模形象。侧重宣传警察行业中的先进事迹、英杰模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神化警察职业”宣传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的信息摄取需求,固化的“伟光正”形象在使得大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也给部分群众灌输了“警察无所不能、无难不解、无困不援”的偏颇形象,侧面增加了基层民警的负担。

互联网络上“听说”的警察,往往是两极分化。一方面,媒体渲染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是“粗暴无礼的执法者”,人的眼球往往容易被“负面舆论”所吸引。由于部分媒体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扭曲解读、煽动舆论,加之警察队伍自身也良莠不齐,确有害群之马,难免授人以柄。多重作用下,警察群体成为不良舆论的集中攻击点,网络戾气的直接宣泄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网民独立思考的意识增强以及熟悉网络的年轻警察群体壮大并且积极发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警察形象走向另一个极端,警察成了薪水低、工作多、危险高、难休息的“弱势群体”,是抗法暴徒、不良媒体、推墙“大V”联合打击下的“受害者”。

“我听说的”警察形象,都是经过旁人“再加工”后的“产品”,不免被旁人掺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价值取向,失了“本色”。但有一个大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警察群体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特别是舆论地位都呈下降趋势。大多数的基层民警工资水平偏低,晋升渠道狭窄,工作辛苦危险,舆论环境恶化……凡此种种也都是被很多关注警察职业的人看在眼中的。近年来,各地警校高考分数线逐年下滑,社会招警考试报名人数日减,年轻警察辞职事件并不少见。

警察职业已渐渐不再被当成人人艳羡的“金饭碗”,而日益成为一个有苦有乐、能升能降、人员可以自由流进流出的普通职业,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不可单纯以“好”“坏”辨之。

我看到的警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他人口中、社交网络上、电视新闻中看了太多警察的形象——诚恳、伟岸、勇敢、善良、正直或者是粗暴、冷漠、傲慢、懒惰,但真正的警察形象是什么样子的?这还需要靠自己的双眼去看,去感知。

警察是包办百事的“万金油”。经过多年不遗余力的宣传,“有困难,找警察”的口号几乎成了深深印在每个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安全准则。这个口号的初衷原本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密切警民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时常变味。在现实的操作中,猫狗走丢、停电漏水、讨债追账、停车缴费,甚至是一次打赌、一次玩笑都可以报警,挤占了大量公共资源。

大年三十,这座东部城市难得地下了鹅毛大雪,虽然天寒地冻,却烘托出往年不曾有的节日气氛,忙碌了一年的派出所也终于在今天安静下来。晚上10时许,一声电话铃打破了雪夜的静谧:“喂!喂!是110吗?我老公去喝酒到现在还没回来,你们一定要帮我找一下啊!”“你老公到哪里喝酒去了?”“我不知道,亲友都联系过了,没人知道,但他是步行去的肯定走不远。”“好的,你先告诉我大致范围,我们立马就去找!”“你们可一定要找到他,万一他喝醉了滑倒在雪地里,肯定有危险!”

就这样,在这万家守岁的除夕夜,值班民警大强调动所内的两辆警车一齐出动顶着大雪在全辖区内开展了搜索。因为当地很少下雪,警车都未配备防滑装置,只得碾着积雪缓缓行进。积雪映照着路灯,深夜如同黄昏,忽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连绵鞭炮声提示着民警大强,这场雪夜搜寻不知不觉间已经从蛇年跨越到马年。凌晨1点多,仍无所获的大强回拨了报警人的电话,却得到了其丈夫早已到家的消息。

“哎!这年头110真是不值钱了,现在男人不回家也归我们管了!”

“人平安就好,兄弟们收工!我请你们吃夜宵去!”

“大强哥你骗谁啊,这天儿还有哪个店开张的?”

“我办公室里还有半箱方便面,老坛酸菜的!”

“哈哈哈,总比没有好!我再赞助几根火腿肠。”

就在大强与同班辅警的说说笑笑中,蛇年最后一个警、马年第一个警就这样处理完结了。

警察是全年无休的“永动机”。这一点对于居住在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周围的老百姓来说体会最为深刻。不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逢年过节,派出所总是社区里的一盏“长明灯”。相比于其他公务员的朝九晚五,每周双休能正常,法定节假日有保障,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的各类值班、加班、安保、排查、执勤、备勤举不胜数。越是春节、中秋、国庆、劳动节等全国人民放松休息,阖家出游的时刻,就越是警察加班加点、全员职守、重兵攻坚的时刻。越是举办盛大活动、承办大型赛事、召开重要会议等群众兴高采烈、城市一片欢庆的时刻,就越是警察执勤安保、无假无休的时刻,于是网络上才有“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北京警察泪流满面”的自嘲段子。

小钱的女友小唐是淮海路派出所的新警。这两人都是陈奕迅的铁杆歌迷,听闻偶像要在南京举行演唱会,虽然门票价格不菲,但还是一狠心网购了两张。哪知就在临行前一天,上级忽然宣布因为本市要举办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需要抽派小唐进行安保。小唐没有开口和领导请假,半价转卖了门票,按时参加了安保工作。这件事让小钱郁闷了很久,以后女友经常会这么忙吗?看来他这个未来的“警夫”真的是需要慢慢适应角色了。

偏远县城的某派出所副所长老王是一个有着23年警龄的老民警,因擅长辨物识人,并凭此屡破大案件,人送外号“王一眼”。2015年暑期,为了庆祝儿子考上大学,他第一次向领导请了公休假筹划一家人去云南旅游。可没想到,刚刚报名参团的第二天,县里就发生了恶性命案,震动乡里,亟待侦破。局领导满怀歉意地与其电话商量公休假能否延迟时,“王一眼”知道其中轻重,没有一句抱怨,只是安抚妻儿,穿上警服赶赴现场。

某天凌晨2点,家住东华小区的王大妈又被一墙之隔的派出所传来的噪音吵醒了。她满腹牢骚地打开窗户,本想扯嗓子抱怨几句,但欲言又止。视野中,唯一灯火通明的派出所显得格外显眼,院内是一对发生矛盾的夫妇,丈夫口齿含糊,醉意正浓,妻子连哭带喊,要死要活,而一个上了岁数的民警也只能夹在其间东劝西调,苦苦斡旋。或许是体谅了民警的苦衷,王大妈没有言语,默默关上了窗户。

警察是随叫随到的“及时雨”。很多百姓在遭遇到各种困难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警察,而往往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的,也是警察,他们是国家力量中名副其实的“及时雨”。

串场河是泰州兴化和盐城大丰两地的界河,水宽流缓,适合航运,而黄老五是专门跑串场河的有名船把头。跑船20多年的黄老五,没想到这寒天半夜里,自己的货船竟然被困在河心的一片水葫芦中,动弹不得。接连打了渔政、河道管理的求救电话,对方不是称下班了,就是称无管辖义务,没有一个提供实质性帮助,倒是岸边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群众中有人喊道:“不行就报警吧,这又冷又黑的,能来的也就只有派出所了!”大半辈子没报过警的黄老五,迟疑地拨通了派出所电话,没想到不到几分钟,就看到警车开了过来。下来的是一个圆头圆脑的年轻民警,看到这场面一时也没了主意。民警和岸上群众合计了合计,用拖车的拖绳连接了船上的缆绳和警车,再加上岸边二十多名群众一同拖拽。一声号子,警车加油,群众发力,终于把船从水葫芦中拖了出来!黄老五很是感慨,因为儿子曾经被处理过,自己平时并不待见警察们,但没想到,真到了今天这关键时刻,还就真的只有警察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施救。警察啊,你可以不爱他,但你还真就离不开他,危急时刻,能帮你救你的,还就只有他。

警察是多管闲事的“讨厌鬼”。警察在正常履职的过程中消除隐患、调解纠纷、平息矛盾并不一定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部分群众眼里,有些警察甚至就是“多管闲事”。

某个夏日清晨5点多,拆迁安置小区汕头花园的王奶奶就和几个老头儿老太太兴冲冲地到了附近的“金色年华大酒店”。可刚到门口就被活动组织者拦了下来,说是人满了不让进。王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立刻掏出电话报警。出警民警是一个高高的小伙子,刚下车就被一群未能进门的老人围住。王奶奶冲上来和民警说:“警察同志,是我报的警,他们在欺骗老人,明明前几天发传单说好的,只要今天来听课就给两袋挂面,现在却说人满了不让进去了。”民警一听感觉不对,便进到酒店一看,好家伙!两百平米不到的酒店大厅里,密密麻麻坐了四五百号老人,满眼望去都是“白发海洋”,周围三个村的老人怕是都来了。而台上,正有一位打扮时髦的中年男子,在眉飞色舞地介绍手中的“蜂胶保健品”。且不论这保健品的真假优劣,主办方进行如此大规模集会竟完全没有向派出所预先申报。现场狭小拥挤、门窗紧闭,空气污浊,在场的又都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一旦发生火险或者踩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民警立刻叫停了推销活动,索要合法的资格证书并要求立刻安全疏散现场。为照顾现场老人的感情,民警向老人解释了情况,还特意叮嘱主办方履行承诺给现场老人每人发两袋挂面。没想到,这样还是引来了部分老人的不满,很多老人一边领挂面一边抱怨:“就你们警察多管闲事,以后人家都不敢来送挂面了!”“把我们轰走,剩下的挂面还不都被你们卷到派出所去?”还有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奶奶去而复返,一手拿着挂面一手指着民警的鼻子说:“我已经把你的车牌照和警号都记下来了,我要投诉你们多管闲事!”正当民警哭笑不得的时候,门外又传来吵架声,原来是没能领到挂面的老人正在和主办方争吵。无奈挂面已经告罄,这位民警只能硬着头皮将她们劝回。临走的时候,王奶奶特意跑到民警面前对他说:“叫你们来一趟有什么用?还不是没领到东西吗?”最后的110处警回访,是一个大大的不满意。

“我希望”的警察

老百姓希望的警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时代在变,需求在变,就算不能做到人人满意,但是否有一个警察形象可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期望?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警察形象应该符合这四个标准:“降恶有威,扶弱有善,危难能救,清白能守。”

降恶有威。这里的“威”,绝对不是“威风”。“抖威风、吓唬人”是心虚者的盾牌。这里的“威”是破案擒贼、雷霆万钧的“威力”,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威信”,是敢于处置、不困于外的“权威”。有“威”的警察,身有担当,行为果断,依法执法而不依“舆论”执法,敢于出手而不被媒体左右。

扶弱有善。警察的正面形象从来都是有“刚”“柔”两个方面的,百姓也乐于见到我们的公安民警更加“人性化”的一面。在我们的社会普遍意识中,“制服”是强力的符号,其背后代表的是单位、组织甚至是国家力量。老百姓希望看见身穿制服的警察,扶危济困,帮助鳏寡孤独,并会将其引申放大为党和国家对个体弱者的关心爱护。老百姓们期待警察能够肩负其传递善意的责任,既是“正义使者”又是“社会善者”,以强者的形象为弱者提供帮助庇护。

危难能救。警察的职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对警察的服务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有困难,第一时间便是想到警察救助,诸如“帮助讨要工资”、“解决经济纠纷”、“解决情感矛盾”等非职责范围内的诉求层出不穷,老百姓对警察过高的期望值给警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号称包治百病的药,往往是假药;什么都管的人,往往什么都管不好。应该变“有困难找警察”为“有危难找警察”,将真正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好地发挥职能内的服务力。

清白能守。警察不一定要刻意强调“清贫”,辛劳付出与现实收获应当成正比。但老百姓期待的警察一定要能守得住“清白”。警察既是人身安全上的“高危职业”,也是清廉操守上的“高危职业”,一个符合百姓期待的警察,虽然接触的都是违法犯罪,打交道的大多是社会负能量,但应该仍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守得住清白底线,抵制得住种种诱惑。

猜你喜欢

挂面派出所民警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一把挂面——脱贫攻坚乡村行走4
“妈妈牌”挂面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