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及演进过程分析

2016-05-30高艳杰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特征大学生

高艳杰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有着新的特征。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全体性、隐秘性、易爆性、即时性、群聚性的特征;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过程,而是包含酝酿期、发展期、高峰期、波动期、整合期的类似于“倒U型”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演进过程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演进,互联网的普及率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90.1%。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而高校校园作为科学研究和青年群体最为集中的地方,互联网必然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对大学生个人以及校园舆情的影响也在逐步深入。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媒介,大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本身、发展及变化,在此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意见以及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十分活跃的知识性群体,对于网络舆情往往表现出非常鲜明、迅速的反映,同时,也容易成为社会网络舆情演化、发展的催化剂;而且,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据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和演进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2.1 全体性

如今,无论是通过电脑还是移动端,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稳定“居民”。大学生乐于并且善于通过网络去关注社会现象或公共事件,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绪。网络具有十分便捷的信息传播功能,对于任何一个使用者,基本没有门槛。所以,大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接收、传播社会舆论。这样,网络舆情直接或是间接地实现了人人参与的效果,并能够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全员参与的效果。

2.2 隐秘性

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基于生活现实而衍生出了虚拟性的社会关系。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但另一方面,又同時降低了参与者表达不成熟观点、不稳定情绪的风险。人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扭曲或是演化,从而达到信息快速传播的目的。

2.3 易爆性

大学生本身就是处在逐步形成独立人格和个人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传统传播平台上,大学生会有所顾忌,不会直接或是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观念。但在网络平台上,由于舆情全体参与的客观条件和隐秘性的技术特征,加上网络便捷性的传播速度,大学生很容易成为舆情的积极参与者和引导者。同时,由于大学生并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很容易被舆情导向所引导和点燃。

2.4 即时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民的利益诉求实现了互动的即時性,同时网络中信息的传播也实现了即时性的传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即时性,它随着众多网民意见和建议的不断积累而演变成群体性的事件。

2.5 群聚性

网络舆情的发展会随着话题的逐步深入和关注度数量的逐步积累,而呈现出集聚性的态势。舆情所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或情绪会逐步得到更多人的共鸣而趋于稳固。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平稳直线前进的过程,而是类似于一个“倒U型”的发展轨迹,具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酝酿期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处在初始形成阶段,大学生只是接触或是关注到了相关信息,并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兴趣度和关注度,形式相对还比较分散,没有出现高度聚合和群体性的意见集中,一些态度和情绪还处于不断酝酿和发酵之中,不同的网络观点和态度力图寻找到一定的共鸣点。

(2)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对校内外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达到了一定规模,保持和稳固了对于关注点的粘性,之前分散的舆论开始聚焦。同时,会逐步表现出两种情形:一种情况是,大学生的态度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聚合,形成了统一性的意见、态度或观念,甚至达到一致的高度;另一种情况是,舆论区别为不同的意见、各种派别竞相发声,但在自身的观点、态度上具有稳定以及鲜明的立场。

(3)高峰期

此阶段,舆论关注的广度及深度不断地扩大,在数量规模和思维层面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情绪和意见不断高涨,某种观点或意见引起高度共鸣,参与和支持人数骤增,大学生的个人意见已完成向群体“共同意识”的转化,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氛围。

(4)波动期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运行过程并非简单地直线式上升与凝聚,在更多的情况下,当舆情达到高峰阶段后往往会出现短暂的“疲劳”与“沉默”。期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舆情所显现出的态度或价值观已经趋于稳固,在量上的集聚边际效应成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新情况的出现,原有的舆情会增加进一步理性分析和观望的可能;同时,在这一阶段,舆情已经有了外力的干预或引导,但“平静”之后,会被再掀起新的舆论高潮。

(5)整合期

在这一阶段中,外部干预或是引导等相关应对措施效果显现,但大学生的情绪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一旦出现新的诱因,还有可能再次回到关注的话题,并且再次升温,成为热点。可见,网络舆情就如同潮汐一样,显现出“潮涨潮落”的规律。虽然有些舆情能够长期持续下去,但是韧性再强的网络舆情高峰过后总要恢复平静。

参考文献:

[1]徐建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侯锡铭.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9):70-73

[3]湛楠.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特征大学生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抓住特征巧观察
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