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心慷慨背后的悲凉情怀

2016-05-30董峰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董峰

【关键词】 曹操诗歌;雄心慷慨;悲凉情怀;悲壮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87—01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为数不多的诗歌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和民众,抒发自我情感。诗歌中体现的慷慨与悲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和战争中将士们的苦难以及思乡之情,体现了一种对兵士及普通民众的生命的忧患。《蒿里行》和《却东西门行》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那个时代,才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可是,想法总是美好的,实现起来却是多么困难,人都要为自己的美好未来付出代价,他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汉末战争之中,亲身体验着军旅的艰苦忍耐,在《却东西门行》一开头,“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中人总是要挣扎着改变一切,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纷乱的世事,他表示深深的忧虑。“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就是对那种生活真实写照,也发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悲凉慨叹(《却东西门行》)。

二、动荡乱世中体现浓郁的慷慨情怀

曹操的创作是“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作品大多是在战争中军旅内完成的。在《蒿里行》和《苦寒行》两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人在《蒿里行》一诗中,首先从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合力不齐”,踌躇不前,各争势利,互结兵祸,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混战。字里行间对当朝权贵的无能及优柔寡断,豪强势力的争权夺利、横行作恶都作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同时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由此激发他对百姓和士卒的关心。“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战争使人流离失所而困苦的境界。

作于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一诗,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诗人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隆冬时节艰难行军的场面写得十分形象逼真。军队在“艰哉何巍巍”的高山上攀登,在弯曲的羊肠小路上行走。用粗放的笔法,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萧条的树木,一种无情的烈风刮在行军部队的脸上,何其痛苦和难受。“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在行军的勇士的路旁,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这突显了行军路上的荒凉、恐怖和萧瑟,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本来人口聚集的溪谷地带,现在可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便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的萧瑟和寒意,增添了无限的艰辛与困阻。接下来诗歌转而写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里诗人用一动作“延颈”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诗人行在千里之外,突然感慨颇多,感觉到自己心里很郁闷,很不开心,想停止这艰辛的征战,回到东方的家乡。

三、背井离乡后峥嵘岁月间孕育悲壮雄心

曹操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是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如他的诗作《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中,这种生命意识呼之欲出。

《观苍海》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追杀袁尚、袁熙兄弟途中所写。诗描写诗人行军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所见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诗人面对浩瀚激荡的大海,俯视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登上碣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茫茫苍海,浩浩荡荡,一座小岛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强劲向上,不可动摇。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这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百草青青,充满生命力。看到眼前大海更加奇丽壮观、气派雄伟,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力量的追求。

《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抒发了他本人的雄心壮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