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初探

2016-05-30李寒葛全胜崔晓熳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服务型干部培训

李寒 葛全胜 崔晓熳

摘要:在当前农业高校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背景下,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也要积极融入到学校发展战略,成为农业高校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新的突破口。通过对农业高校干部教育培訓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以培训平台为优质科教资源整合核心的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以提高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的社会服务效果。

关 键 词:社会服务;培训;模式;创新

干部培训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干部发展理论和培训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干部培训目标而组织各种培训资源、科学设计培训流程、有效管控培训过程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化的操作程序,是体现干部培训特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培训范式[1]。干部培训事业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培训模式创新。在当前农业高校不断加大“三农”服务力度、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背景下,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用协同创新思维,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努力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部培训新模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提升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

农业高校开展农业干部培训,既是时代使命,也是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培训创新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有着多重现实意义。

(一)提高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是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战略,要求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力破解“三农”难题,力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科技创新是根本驱动力,农业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社会服务功能将在未来的农业新常态下更加突显。当前,农业高校在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有效利用的并不多,许多成果研究出来就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农业技术的适用性不强,与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需求不对接;在实际服务中农业高校的服务效果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等,农业高校的服务较之于“三农”发展需求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业高校需要在服务模式和途径上进行大力探索,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是创新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新的突破口

多年来,农业高校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探索了很多好的模式,这些模式的运行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运行中也存在项目推进时间长、辐射区域窄、受益面有限、示范不普遍等局限。

对于农业高校而言,干部教育培训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及服务社会的窗口,兼具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重职能。农业干部培训能够将农业高校更好地融合到农科教大体系中去,实现高校与产业推动者、技术推广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开展相关社会服务活动,提高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创新是创新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新的突破口。

(三)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培训驱动机制是农业干部教育培训自身功能创新的需要

创新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永恒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培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及制度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农业高校在培训体制上形成了丰富、多元、开放的结构体系,成为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主阵地之外的有力补充。时下,许多高校的培训目的已经由“培训干部”为单一目标,向社会需求导向下的“训推互动”多目标转变,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实现干部培训效果优化的同时,不断将学校优质资源(知识成果、科技成果、科技应用、服务模式等)通过培训平台推向社会,最终实现两者的互促共进,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新形势下进行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干部培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

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是社会服务导向下的、以培训平台为优质科教资源整合核心的新型培训模式;就是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培训平台,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在培训前期设计、训中需求应答、训后跟踪服务等环节进行统筹优化,有指向性地解决除培训对象个人需求以外的组织需求和社会需求,将校内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输出与社会需求应答的互促共进。其系统结构及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

(一)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的系统结构

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的系统结构包括六个组成要素和三大运行系统,六个组成要素分别为专业院系、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培训平台(继续教育学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专业院系)、政府、企业、行业。其中,培训平台既是培训组织实施单位,也是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窗口,组成培训实施系统,是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系统结构的核心;科研管理部门是校内资源的协调和整合部门,专业院系是校内科研力量及师资的主要来源,他们共同组成社会服务型培训支持系统;政府、行业、企业则是学校社会服务的对象,他们共同组成社会服务型培训协作系统。

(二)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的运行机理

1.培训支持系统提供社会服务型培训必要的资源条件

培训支持系统是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的支撑系统,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各专业院系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服务型培训提供师资队伍、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实用科研成果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培训中参与科技对接活动,培训后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培训,是最能体现学校社会服务意志的系统。其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是校内科教资源的整合者,代表学校协调有关关系,领导各专业院系进行培训资源建设,筹划大型科技对接活动和咨询服务活动。发挥学校教学科研和综合平台优势,为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科研经费向实践应用倾斜,资助建设一批实用的培训专题。学校科研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培训资源建设,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面向生产实践的课题项目,特别是在人文社科等科研薄弱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培训专题。

(2)引导专家教授走向生产一线,培养一批实践型培训师资。学校引导涉农学科专家教授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到各类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生产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到各种敏感問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制订、处置等工作中,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农业科技特派员,培养实践型专家,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资队伍[2]。

(3)精选实践型专家,组建社会服务团队。社会服务团队是培训支持系统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也是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中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要素。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从各学科、团队中精选实践型专家,组建校级社会服务团队,负责跨学科的科研成果包装、推荐、咨询服务等活动;各专业学院依此组建院级社会服务团队,负责本学科专业的科研成果包装、推荐、咨询服务等活动。这些社会服务团队与培训工作密切配合,根据不同项目与对象来开展推广活动,在培训中及培训后开展项目推介、产业发展及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活动,拓宽社会服务途径,增强社会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向学员开放,提供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现有的科技试验示范实验站、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校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站、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等等各实验示范基地,要向培训学员开放,为各类培训的现场教学提供了优越条件。

2.培训实施系统开展以提升社会服务效果为目的各项培训活动

培训实施系统是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的主体系统,是通过培训平台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实现学校科教服务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培训平台是一个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的综合平台,涉及学校培训单位(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及专业院系,其中培训单位(继续教育学院)是培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科研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及专业院系是培训活动的辅助者。旨在提升培训的社会服务效果的主要活动如下:

(1)培训前社会服务型培训项目的确定与设计。首先需要依据培训主题和对象来确定是否开展社会服务型培训,培训主题要涉及地方推进的重要工作和科技项目,培训对象应该是有能力将需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党政干部或中高级技术干部。因此,以党政干部和技术干部为对象的专题研修班是开展社会服务型培训的主要目标。社会服务型培训项目的设计,要贯彻社会服务理念,注入应用性科技服务元素,改造传统培训管理流程,策划嵌入科技对接与咨询服务活动,丰富培训中的社会服务内容。

(2)培训中科技对接活动的开展。培训平台搭建了校地交流平台,为了有效开展社会活动,学校科研部门充分利用各地干部及技术人员学习的机会,带领各类社会服务团队及专家教授主动参与培训活动,在培训班上答疑解惑、推介学校科研成果及创新理念;同时也学习了基层专家的好的经验和作法,了解了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科研立项获取了一手资料,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培训后的跟踪服务活动。通过培训中各项活动的开展,建立了校地交流和联系,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培训后,根据学员及所在单位的需要,社会服务团队为他们开展产业发展和技术指导、科技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科教资源的有效输出,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实效。

3.培训协作系统反馈社会服务需求信息

培训协作系统是社会服务型培训模式的协作系统,主要包括政府、行业及其服务的企业等要素,他们是社会服务型培训的委托者,也是学校社会服务的直接或间接对象,其需求信息反馈是否准确及时,影响着高校社会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涉农党政部门委托农业高校进行人才培训,培训前要遴选确实需要培训的对象,并准确及时地把本单位的组织需求及所服务的社会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培训中要组织有关人员参与科技对接和项目咨询活动;培训后要协调有关关系,为高校社会服务团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运行系统通过培训平台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互动的生态系统,他们之间既可以直接产生关系,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实现精准需求对接,扩大辐射范围,产生互惠互利的多赢效果。

三、农业高校通过干部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观,强化农业干部培训的社会服务意识

新的时期,农业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观,强化其社会价值,淡化其创收功能,提高农业干部培训的社会服务意识,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将其作为提高社会服务效果的重要形式与有效手段,创造条件开展社会服务型培训,充分挖掘干部培训潜能,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二)学校顶层设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建立提升干部培训社会服务功能的协同创新机制

当前,国家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农业高校应该顺应时代需要,利用当前自身进行综合改革的机会,顶层设计强化干部培训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机构设置、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员考评、科研模式以及激励机制等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形成有利于校内外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干部培训社会服务效果的有效体制和机制。

(三)学校各部门团结协作,集中各自优势资源嵌入培训平台

培训平台是一个校内外互动的综合平台,是校内资源展示与校外市场需求互动的重要纽带;同时培训平台是一个校级平台,可以展示优质师资和最新科研成果,促成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学校科研部门、学院、科研团队要积极主动与培训平台对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影响深刻的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科研技术与成果推介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调查研究、规划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完善学校科研基地培训功能,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

学校各类科研基地是培训的重要教学资源,为培训开展现场教学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是学校现有科研基地及科研平台,主要是为科研和技术推广示范而建,缺乏专业培训所需的软硬条件,还不能满足各类培训不同主题的现场教学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各类科研基地和推广示范基地的作用,学校还需要统筹校内外资源,通过完善学校各类科研、示范基地的培训功能,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合作共建基地,建设一批主题不同,有着技术示范作用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培训基地,既能满足各类培训现场教学需要,也给基地所在地区带来新技术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坤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1:1516

[2] 杨俊,徐跃进,李寒,崔晓熳高等农业院校应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培训的主阵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26127

猜你喜欢

服务型干部培训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