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30王宝林张艺璇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基层政策

王宝林 张艺璇

摘要: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缺口, 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同时也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工作实践不对口、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村官”过于功利等。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等都应发挥作用,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效性。

关 键 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对策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升基层干部文化水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政策的预期效果。本文将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应对策展开探讨。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以加速度的状态从农村不断流入城市,这使农村的空心化日益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凸显。但是,事实上,“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2006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

大战略,并强调“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要把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心”。

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切实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亟需的是人才资源和农业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不断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并且能够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将大学生村官政策推向深入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6月25日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等8部委于2006年2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2008年4月10日联合下发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加强指导。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在工资、保险、户口、考试加分、创业扶持、二次就业等各个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优厚的待遇,保证他们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了村官队伍中来,他们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理念,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但随着政策的广泛实施,一些政策创设之初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逐步凸显,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所学专业与村官的实际工作不对口

“现在的高校有没有‘村官专业啊?”这是一省委书记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工作会议上的一个质疑。这个问题一阵见血的指出了许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不太符的现象。当前,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并没有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在农村基层工作,这种过于宽泛的选拔标准,使得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往往不能有效的应用在农村的实践工作中,专业适用性远低于农村基层的需求。“学的知识用不上”,不仅让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越来越差,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态度也越来越消极。所以,相当多在任大学生村官坦言,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只能在村里打打杂,跑跑腿。

(二)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村官”过于功利

中央和地方在政策和实际帮扶中,为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给予了大学生村官比较优惠的条件。由于这样的优惠条件,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来基层任职,立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来为农村建设助力。但是,从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状况来看,还是有相当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则是迫于城市的就业压力,看准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仅仅把这几年的村官任期当成缓兵之计,或是二次就业的“跳板”,并不是真正想为发展农村经济做贡献,更不会扎根农村。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的动机,决定了大学生在农村基层的工作效果。如果带着明显的“功利”才选择村官,那么,不但会降低农村发展的实效性,还浪费了社会资源、人才资源。

(三)大学生村官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

从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在工資待遇上执行省一级待遇标准,到了地方后,受各地方财力限制,在缴纳各种保险后实际得到的工资数额就比较少。而他们一方面要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另一方面还要支出一些其他费用,例如交通费、网络费等,对于这些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家庭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收入微薄、艰难度日”。由于现在招募的大学生一般是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另外,一些年龄较大的大学生村官们还面临着婚姻生子和赡养父母的问题,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离开学校的年龄就已经接近而立之年,婚姻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实际问题。此外,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也成为留住人才的巨大阻碍。

(四)大学生村官政策导向的“两难”效应

在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给任期已满的大学生村官指出了五条出路: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中组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大学生“村官”要进入公务员队伍,还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一方面,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所以国家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并且给予诸多优惠条件,吸引大学生能够到农村基层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在优惠条件中或政策中设定村官的任期,并指出“二次择业”的出路,致使大学生村官无心长期留任农村,不能扎根农村。殊不知,如果大学生村官只是农村建设的匆匆“过客”,不能够长期留任农村,那么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三、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惠农政策,也是一项人才战略。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期是大学生在村官岗位上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能否实现理念创新、工作创新与建功立业的关键时期。[1]”如何既能发挥大学生村官切实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又能为党和国家储备优秀人才,同时解决我国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对政策实施的精准导向作用

1.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政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国家为农村基层输送人才的一项长期战略,应根据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逐步细化并不断完善,对政策实施效果发挥精准的导向作用。例如,从制度层面消除大学生村官的尴尬身份,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于义务、岗位职责、工资待遇、考核及退出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效果及责任的追究提供明确的导向,也对大学生自身和乡镇基层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选拔任用标准,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选聘致力于农村建设且有相关“三农”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到村任职,能够学以致用,力求大学生村官的功效最大化发挥。

2.寻求优惠政策与留住人才之间的平衡

国家为解决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的二次择业和后期安置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优惠的政策,例如,“几年基层任职以后考研加分”,“优先录取公务员”、“一律给予城市户口”等。然而,这些优惠政策却逐渐变成了大学生眼中的“捷径”,导致“当村官”被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对此,一方面,可以延长甚至无限期留任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另一方面,要对在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严格的考核,特别是对有意向考录公务员、考研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在离岗测评时,要把在农村基层的实际表现和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让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种“道德违约”将会给自己今后的就业产生不良影响,避免大学生村官产生渎职行为。

3.为任职期满的村官提供全方位保障

对于表现优秀的、任期已满的大学生村官,如有留在农村继续服务的意向,尽可能鼓励他们长期留任农村,政府与其无期限的续签用人合同,并提供相应的福利政策。例如: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相等的权利、分配宅基地、增加工资等;对于任职期满进行“二次择业”的村官,可以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式编制,定向招考给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财政等部门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基金,按其项目规模及预期效益给予相应比例的资金扶持。此外,政府可以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村官举办专场招聘会,并择优推荐工作;在工龄计算上,大学生村官受聘期应视为工龄等。

4.指导高校设立“三农”领域的相关课程

高校的课程改革应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加强课程教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当前,“三农”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特别是涉农高校应更多的开设适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推广惠农政策的选修课,使有志于到农村就业的学生能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在就近的农村建立实习基地,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村,通过与农民交流,使大学生与农民能够得到双向沟通,从而充分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现状,让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这一职业的大学生脱颖而出。还可通过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优秀的农村干部或农业方面的专家来校做报告,让大学生聆听乡情民意及农村建设的详细情况等。

(二)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作用

1.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积极宣传党的各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在海报、宣传栏、报纸和网站等媒体上,经常宣传到基层就业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创业。同时,通过安排到基层的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对农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加强在校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高校应与企业或单位签订实习或就业基地协议[2],”建立起长期的實践-培养合作关系,使得实践环节具有可持续性。

2.对在任大学生村官实时跟进

高校要对来自本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服务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状况,掌握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及时为他们在农村基层工作或创业提供帮助和支持。“目前的大学生村官都是80、90后,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新方式[3]。”因此,可以通过手机通信和网络平台来联系、服务大学生村官,广泛借助微信群、QQ群、微博、手机报、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手段,切实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继续教育的帮助。

3.定向招生和培养大学生村官

教育部门根据农村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可行的规划,在大学生招生方面给予涉农高校一定数量的指标,定向招收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涉农院校也可以就在校生中提前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成绩优异、立志去农村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特殊培养,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发挥对其他在校大学生的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转变就业创业观念

1.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高校以及大学生都应及时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大学生作为国家新时代的开拓者与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担,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才智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优秀的年轻学子们更应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因此,大学生们应调节好心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农村基层队伍中来,激发自己服务基层百姓的热情与责任感,培养自己扎根农村的思想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勇于背负起时代兴农的历史责任,将基层农村当作新起点,用知识回报社会,用热情服务农村,力求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双赢人生”模式。

2.积极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奉献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4]”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观念新,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大学生村官则是党和国家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更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强.嵌入、促进、发展与保障:现阶段大学生村官职业实践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理论月刊,2015(3):142.

[2] 孙宝成,李井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SWOT分析——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220.

[3] 佘宇.“村官”小政策人才大战略——大学生村官政策评估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基层政策
政策
唱村官
政策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助企政策
政策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