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季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探讨
2016-05-30娄晓雯程宇魏晓吴诗嫚
娄晓雯 程宇 魏晓 吴诗嫚
摘要:通过对学季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要素分析,梳理各要素的内在关联度;分析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辩证关系,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季制;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68-02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日益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形势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快,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高校常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内各高校纷纷进行学期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为了与国际接轨,与社会需要接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学制度选择是学校的办学目标理念的体现。近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有的实行三学期制,有的实行四学期制,学季制是四学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分秋、冬、春、夏季。这一教学制度的设置使得课内学习时间压缩,自主学习量加大,教学内容和过程“网络化”。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同步,基于此,本文以学生的视角探讨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改进策略。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条件与组成要素
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在一定技能支持下的能力表现形式。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综合性研究成果的产物,学术界对其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如自主性学习、开放式学习、自我为导向的学习、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等,支撑理论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及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理论等各个方面。
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理论侧重定义了相应的组成要素,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定义侧重为个人主体、以人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建构主义侧重于建构相关的框架模式,使学习者进入相关的情景学习、掌握技能;认知主义理论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开发学习者的潜能。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最早的定义为“自身学习的能力”,表现在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后来逐渐发展为从不同的理论支撑角度进行界定,如元认知能力、联通能力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研究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定义,其主要特征是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表现为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具体组成要素有: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其中自我定向能力包括制定目标、计划的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包括运用客观资源的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自我监控能力包括自我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包括自我反省(反思)、自我总结能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一种心理能力,更是一种社会能力,还是一种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有其特定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联。
(一)自主学习能力组成要素与评估框架
自主学习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有层次性结构的,分为一般学习能力、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和具体学科深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从可测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量表测量、模型测量。如,采用华南师范大学朱祖德、张卫等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由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分量表组成。测量信度、效度,适用于团体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进行评定。学习动机分量表包括自我效能、内在目标、学习控制、外在目标、学习意义、学习焦虑等因子;学习策略分量表包括一般方法、学习求助、学习计划、学习总结、学习评价、学习管理等因子。
有研究运用坐标轴的直观图描述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对比,其主要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目的。适用于个体的检测,x轴表示学习时间、Y轴表示学习内容、z轴表示学习目标,根据三者的关系在坐标轴上作出对应的点线,并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量化,用直观的图形表现,可以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以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能够从表象分析其本质,从能力的大小判断学习质量的程度。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组成要素不管是模糊评价还是精确评价都能反映自主学习的信度、强度、效度,得出自主学习的质量报告。量化评价有助于过程的监测与改进,模糊评价能反映学习质量与水平。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般学习能力、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和具体学科深度自主学习能力,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是知识的获得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反映了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与规律,通过自主习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在现实中,学习质量就得到的有效的验证,其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表现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一项特殊技能、一种品质与习惯养成。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律。
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看,量表的建立,可以细化具体的执行效果,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其相关影响因子,可以动态反映学习的进程与学习质量成效,其信度、强度、效度能折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能主观能动地调节自主学习的节奏和改进策略,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锤炼自主学习的意志品质。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现状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正进行学期教学制度改革,其着力点大多数在关注教师方面,把学生学习没有摆在同样对等的位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政策、方法引导不够,大多数高校引进了一批MOOC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起点与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学习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的质量也不尽人意。
一项对地方高校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测量表方面得分低于常模,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从不同的角来看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在学习管理上,女生自控力优于男生;从学科分类上来看,文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于理工科学生,而在学习策略方面却不如理工科大学生;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不同的年级来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动机上不同年级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情绪上大一的学生焦虑度最高;在学习效能、学习评价、学习计划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并有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的趋势。此外,在学习管理、学习总结、内在目标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在学习管理、内在目标方面存在着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
基于上述种种表现,地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问题表现在: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超前性与师生行为适应的滞后性;传统学年学分制的惯性思维定势,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程的难易程度把握尺度与标准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与目标达成度影响学习的信心与毅力,学习的兴趣、就业的压力、学习的氛围等等也是影响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提高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政策导向下的自主学习体系构建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学习体系。
建立与学季制相适应的自主学习的导师队伍,指导学生选课、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进行自主学习心理辅导。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引导
在针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改革,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异质性的深度自主学习,师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共同体。
(三)根据共性与个性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年级抓新生教育,自主学习习惯养成;中年级抓意志力品质养成,高年级抓深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四)注重学习型社区组织建设
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建设网络自主学习社区,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交流范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术活动、校庆、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多种形式,以专业活动为抓手、学生组织为平台、完善考核方式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崇金,等.国外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知识经济,2015,(3):115.
[2]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3]张丽萍.地方院校大学生生自主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127-131.
[4]万江,等.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框架分析[J].时代教育,2015,(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