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蚯蚓喂泥鳅,生态稻田产出高

2016-05-30

农村百事通 2016年2期
关键词:菌棒摄食泥鳅

编者按:利用食用菌废棒养殖蚯蚓,再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既能充分利用稻田的生产潜力,又能利用养过蚯蚓的菌棒料土为稻田施肥。起到既节约饲料、肥料和农药,又可减轻水体的富养化程度,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和水稻的质量的功效。利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是充分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食物链原理,变废为宝、良性循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生产出了绿色农产品,又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养殖效益显著。

泥鳅味美肉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在我国民间早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来, 随着泥鳅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养殖效益非常显著。而食用菌也是人们餐桌上喜食可口的健康食品。推广种养结合的模式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趋势之一,利用废菌棒培育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既能提高泥鳅品质,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鱼药用量,还能提高水稻品质,实现双赢。

一、田地准备

1.稻田准备。稻田选择面积为3~5亩,离水源近,水质良好,还要保证是大旱不涸、大雨不涝、进排水方便、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稻田。大田中间为稻田种植区,水深5~8厘米,另设环槽和鱼沟,深70~80厘米。因泥鳅有逆水游动的特性,非常善逃,所以在生产中除要在进、排水口做好防逃网外,还要用钢筋或竹竿整田搭架设置网目合适的防护网,以既有效防止天敌的入侵,又不影响水稻花期受粉为原则。每年的3月份左右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田方法:先将田水排干,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生石灰用量70~120公斤/亩(加水溶化,趁热全田泼洒)。当环槽、鱼沟注水水深达7~10厘米时,用生石灰75~150公斤/亩(加水溶化,趁热泼洒)对池水进行消毒。清田消毒后,在槽沟和稻田内均匀撒上有机肥。铺6~8厘米厚的有机肥,再铺6~10厘米厚的壤土,有机肥一定要暴晒和经无害化处理后使用。5~7天后,等有机肥发酵产生多种微生物和浮游动物虫卵时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一定要过滤,以保证水质良好。有条件的也可在稻田内投放少量的田螺,用其改善水体环境。

2.蚯蚓池准备。蚯蚓池要选择在稻田附近的空地上或较宽的田埂上,并有树林或树木为其遮阴避光,最好是南北走向,宽1.5米左右,长8~10米。蚯蚓池要整体下挖60~70厘米,用黑色不透光塑料布铺底后,将已养有蚯蚓的食用菌废棒逐个轻轻散开,均匀地铺在蚯蚓池内,注意此操作不能伤害到废菌棒中的蚯蚓。视废菌棒料的潮湿度及时洒水增潮,使废棒菌料中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以利于蚯蚓的繁殖和生长。因蚯蚓怕光喜阴、喜湿,除用树木遮阴避光外,还要在蚯蚓池上方用竹竿搭架铺黑色不透光塑料布建避光棚,为其避光。

二、苗种选择

1.稻种选择。水稻宜选择矮秆、抗病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晚熟品种作为稻田的种植品种。

2.鳅苗放养。鳅苗要选择有良好信誉的正规良种场繁育的泥鳅苗,放养泥鳅的规格为5厘米以上,要求行动活泼、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无伤无病无畸形。放养时间一般为水稻插秧后10天左右,待秧苗返青生长时将喂饱的泥鳅放到稻田沟槽池中。饱食下田,可提高鳅苗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每100平方米水面放养量为0.85万~1.00万尾。放养前将鳅苗用3%~4%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消毒,以杀灭其体表的寄生虫和预防水霉病的发生。鳅苗下田5天后,每天泼洒的豆浆用量可增加至每 100平方米水面0.75公斤(大豆)左右,分两次泼洒,时间为上午9时、下午4时各1次。10天后,视其摄食情况递减投喂量,并逐步配合投喂规格较小的蚯蚓,以驯化泥鳅摄食习惯。还可在稻田内鱼沟旁设置5~6个诱虫灯,为泥鳅提供昆虫饵料。

3.蚯种准备。蚯蚓池要在泥鳅投放前15天左右使用。如发现废菌棒料中蚯蚓数量较少时可购买蚯蚓充实到蚯蚓池中,以增加蚯蚓繁育能力,保证蚯蚓产量。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4天就可产卵。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条种蚯蚓每年可产400~500条小蚯蚓。加上蚯蚓非常喜食废菌棒内的肥料,其生长和繁殖速度特别快。8~10天,蚯蚓池每平方米可产1.5公斤左右的蚯蚓,蚯蚓长到 7~8厘米时就可投喂泥鳅。一般5亩稻田配2个蚯蚓池,可基本满足泥鳅的摄食量。蚯蚓收捕方法,可实行轮捕法,以保证蚯蚓供应的连续性。先从蚓池一头开始抓捕,根据蚯蚓密度及投喂量将蚯蚓和菌料土一起取出,放在塑料布上面,在阳光照射下,蚯蚓就会向下钻,再取上面的菌料土,让其继续下钻,直到大部分蚯蚓都钻到塑料布上,可连部分菌料土和蚯蚓一起投喂泥鳅(规格稍大的蚯蚓要将蚯蚓剪成小段再进行投喂)。泥鳅将蚯蚓摄食掉,剩余的料土可做为有机肥为稻田追肥。菌料发酵土和蚯蚓的排泄物是较好的有机肥,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很好的肥料。

三、水质管理

田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因前期气温较低,要定期测定水温,观察和检测水中的溶氧量和pH值。因有机肥发酵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可注入适量的新水进行调节,注水时最好采用明渠注入,让水充分曝气、增氧、增温。水稻生长中会吸附积累在植物根系表面的污染物,可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田螺和泥鳅摄食田水中的稻花和残枝烂叶,对水质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四、饲养与日常管理

饵料投喂。泥鳅的饵料构成与水温有关,泥鳅通常在水温15℃时开始摄食,若此时开始投喂蚯蚓,要投喂规格较小的丝蚯蚓,日投喂1次,时间为下午4时,摄食量为泥鳅体重的3%。前期喂鳅苗时,要适量搭配投喂一些辅料,如鱼粉、蚕蛹、猪血(粉)等动物性饵料,将饵料和蚯蚓均匀地撒在水稻种植区和槽沟内,以后逐渐将辅料和蚯蚓投放在槽沟内的固定位置,让泥鳅养成在槽沟内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以利于观察、了解它们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以投喂蚯蚓为主,每天投喂1次,将规格稍大的蚯蚓剪成段进行投喂,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2%左右。因为此时有机肥发酵会增加田水中养分,可培养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和虫卵,给泥鳅提供既营养又健康的饵料。泥鳅在稻田种植区活动时摄食水稻根部的虫卵和掉落到水面的成虫、稻花,可对稻田起到除草保肥、生态灭虫,进而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效果。因蚯蚓(干物)含丰富氨基酸、微量元素,粗蛋白含量达66%,泥鳅非常喜食,通过泥鳅摄食蚯蚓,能使泥鳅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有明显提高,还可增强泥鳅免疫力和抗病害能力,形成废菌料养蚯蚓、蚯蚓养泥鳅、泥鳅肥稻田的良性生物循环体系。

五、常见病防治

1.疾病种类。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

2.防治措施。鳅苗消毒,用3%食盐水浸洗鳅体5~10分钟后分点投放田中。养殖过程中每隔1个月用生石灰水(干石灰 2公斤/亩)沿环沟泼洒,用于防治泥鳅疾病、寄生虫病。如车轮虫和舌杯虫,一有发生,就要在稻田里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进行防治。如果鳅体仅出现红斑点,可将癞蛤蟆切碎,放在入水口,随换新水一道流入田中,即可防治。

六、收获方法

11月份,是稻子丰收的时候,也是泥鳅营养价值最高的时候,为收稻捕鳅的良机。

1.水稻收获。在米粒失水硬化、透明的完熟期及时收获。

2.泥鳅捕捞。泥鳅捞捕以水稻收割后为宜,水温20℃时,在进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利用泥鳅有逆水上游的特性,从进水口放水,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捞泥鳅,还可以采取饵料诱捕或放干槽沟水的方法起捕泥鳅。此时要顺便把田螺捡拾好,一起存放或销售。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李红岗   邮编:450008)

猜你喜欢

菌棒摄食泥鳅
泥鳅笼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捉泥鳅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