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措施分析
2016-05-30沈亘熙
沈亘熙
摘 要:城市河道对于维持城市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发展下,人们对于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工作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措施;分析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城市河道水属于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的发展下,人们对于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障城市河道的供水、航运、排涝等功能,还要注重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工作,提升水环境质量。
1 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工作的常见问题
1.1 河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下,城市河流遭到覆盖,大量的河道被侵占、填埋,自然河道的水流向與形态发生了改变,城市水面积大幅减少,在汛期时,城市雨水调节能力受到了影响。一遇到降水,就很容易出现内涝,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1.2 河道周边的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保证城市的安全性,市政年年会对河堤进行加固与处理,大量设置块石与钢筋混凝土,导致河道被渠道化和人工化。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放弃了亲水环境,导致水面与地面完全隔离,自然与人工之间的比例受到影响,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道在失去自净能力后,会进一步加剧水污染的严重程度,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1.3 河道的生态功能受到影响
城市河道多处于城市腹地之中,无论是建筑密度还是河道人口密度方面,都非常高,导致大量的垃圾与污水直接进入到河道,污染也水体,水体受到污染之后又会导致其中的植物种群数量锐减,河底荒漠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无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匹配起来。
2 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措施分析
2.1 減轻人类给河道造成的影响
城市河道可以减轻水灾对于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关于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必须要首先保障排涝的作用,保留天然的河床、深潭和河道,体现出河道的美学价值,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河道的自然断面形态,保持河道的多样化,在设计方面要有宽有窄,既可以起到调蓄河道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河道来开展各类娱乐活动。在保障河道畅通效果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营造出自然的状态,这不仅是河道自然景观的表现,并且还可以形成一种浅滩与深潭,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奠定好基础。此外,还要打通现有的城市水系网络,保留好城市内部的湖泊、河流、排水道路,避免任意进行填埋,将死水变成活水,构建出科学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2.2 构建出科学的生态河堤
在建设城市河道景观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相关功能的要求,尽可能应用复式断面,这不仅可以增加洪水过水断面,避免河流槽出现淤积,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利用生态河堤,可以将河道、水、河畔集合起来,构建出一个植物、水、阳光、土壤、生物、河堤等于一体的生态系统,这融合了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与美学于一体。此外,应用生态河堤,可以发挥出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河道内部的水环境。在护岸材料的选择上,建议采用透水性与亲水性较好的绿化混凝土、堆石以及干砌块石,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创设出优美的生态环境。
2.3 控制好河流的污染
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与河流水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河道不应该是污水的收集地,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水污染的控制工作,坚持全流域共同治理的措施,彻底调查河道的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原因与污染来源。根据河道规模,设置排污管走向和规模,把小河的排污管和大河的排污管线连接,将所有有可能对河道产生污染的废水和污水统一排进管线,进行统一处理。三是出台最严厉的河道污染治理及管理办法和规定,让污染治理有法可依。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此外,加强水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人民加强对人水关系历史的认识,延续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水文化,能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并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城市居民和城市水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必将会推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且会为城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水关系奠定基础。
3 结语
城市河道景观的治理属于新型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水利科学的特征,关于河道景观的治理,需要遵循全新的方法、思维和观念,充分发挥出水系的环境功能、资源功能与生态功能,提升全流域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河道治理既是改造自然,也是保护自然,只有增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人类才能真正改造自然,享受自然界赋予的美感,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文”的城市河道。
参考文献:
[1] 李慧.基于地域特征的南阳西峡鹳河大道生态廊道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06).
[2] 苗晓芳,蒋琳,李乃文,罗蕴晗.聊城市河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之管见[J].山东水利,2006(08).
[3] 王秀丽.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
[4] 杜菲.五台山清水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水利设计[J].山西水利科技,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