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商 服务人生
2016-05-30陈桂香
陈桂香
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他们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公德意识较差,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随意毁坏公物。对师长缺乏尊敬,对同学缺乏友爱,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虽然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但是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考虑。尤其是近些年来,学生因为一些小事,动不动就跳楼,动不动就拿出刀子捅人,不计后果,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当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常常会感叹,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造成这种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大量“留守生”又缺乏必要的家庭约束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学校情商教育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情商教育的失误。当前对学生加强情商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积极发挥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情商的积极作用,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情商的内涵及培养情商的重要性
(一)情商的基本内涵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里学家彼得?萨罗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首先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并解释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995年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格尔曼(Daniel Geloman)继承了萨罗维与梅耶的观点,把情感智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我的能力 情商高的人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及时调节自我,控制自我,驾驭自我,成为生活的主宰。
2.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情商高的人,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在困境和挫折面前,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尽快摆脱恐惧、悲伤、焦虑的情绪。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3.自我激励的能力 情商高的人,能够通过点滴的成功,及时的进行自我激励,形成良性循环。而自我激励,锐意进取,是任何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源动力。
4.了解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情商高的人,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解读他人的情绪反应。这样才能在同伴中建立同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关系,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发展的集中体现,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在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使人逐步具有识别、监控、运用情感和社交的能力。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情商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当我把‘人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业知识。”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突出了教育中倡导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而唤醒学生心灵的无疑是情商教育,历史作为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商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倡导情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
二、挖掘历史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情商培养
(一)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它有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摧残妇女,培养奴才意识等负面作用,但它倡导的勤劳勇敢,克已奉公,天人和谐,以德治国,尊老爱幼等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奉行的道德准则。上课时多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可使学生注重修身,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好好把握。
儒家思想不但影响着我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標准,而且其精华部分也为世界各国所称道,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等国都借鉴了儒家思想进行国民教育。二战后才获得独立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但是二十多年后新加坡却成为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样,二战后的韩国也注重提高公民的教育,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培养公民良好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韩国的经济发展,国力迅速增强与有高素质的公民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当借鉴其成功经验。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说明国家落后,国力削弱,民族分裂,就会成为别人侵略和欺压的对象,使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认识到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重要意义。
(二)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教学中重视用历史人物生动的言行,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历史教材中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又近现代史上如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谭嗣同舍身变法,李大钊英勇就义等事迹,这些英雄行为及其坚强的信念,惊天地,泣鬼神,成为万代楷模。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一项闪亮的道德情感,而我们的历史教学则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素材,生活在汉代的女孩缇萦,勇敢的前往京城,上书汉文帝,最终促使汉文帝废除一些残酷的肉刑,感的是父亲养育之恩,而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但母亲所服汤药他都亲口尝试。在位24年,重德治,行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一直到后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教育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不分贵贱高低的。报恩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事业有所建树,为家乡、民族、祖国争得荣誉,对父母来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丰厚回报。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更应该提倡和发扬,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出子路的缺点,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发展,赢得学生的感恩。子路决心跟孔子好好读书,这就是报答了老师的恩情,他最终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当讲到近现代史时就免不了给学生讲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尊师重教的故事。尤其是毛泽东,他对自己的老师这样说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让正在成长的学生,以历史上的道德模范,以生活中各类感恩典型为榜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知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父母和师长之恩,从而在行动上去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反哺父母、感激教师,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三)以历史课堂为基地,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历史科作为人文学科,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首先,历史科中丰富的人物资源就是挫折教育的最佳资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但凡有一番成就,无不经历挫折,经受磨难,或工作、或生活、或感情,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的资源,只要深入的挖掘,俯拾皆是。例如感情受挫、奋发向上的有凡高、巴尔扎克、林肯、歌德、牛顿等等,身残志坚、成就大业的有罗斯福、诺贝尔、司马迁、贝多芬、郑振铎等等,受生活打击、愈挫愈勇的有毛泽东、马克思、孔子、韩愈等等,仕途坎坷而矢志不移的有邓小平、勾践、林则徐、苏东坡等等,历经失败仍旧坚持终获成功的有爱迪生、居里夫人、侯德榜、詹天佑、孙中山等等。
其次,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过程也蕴涵丰富的
挫折教育資源。历史科的魅力在于历史真相的“不确定”,追寻历史的真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追寻历史的真相,在这过程中,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在与他人的合作、在学习的方法和合作态度方式等方面必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潜在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再次,历史科学习的评价同样也是难得的资源。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评价是
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等,在这些评价当中,学生会获得成功,也会获得失败体验,这同样也是挫折教育的有效资源。
总之,历史科在开展挫折经验方面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注意深入发掘,合理利用,就能有效发挥它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