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6-05-30吕良珊孙建春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吕良珊 孙建春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49-02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

一、选择好提问的问题

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简炼、清楚、确切。切忌出现科学性错误,使学生心理受压,影响正常的思路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对基础差的学生,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多提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他们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准确。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达到设计提问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的答案要有着、有落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

五、提问中要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1)提问对象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比较简单的应尽量让中、下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这样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要启发,不要暗示

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提问是带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不是培养了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盲从。当然“是非问”有时是必要的,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很可能答错时,“是非问”还是可以的。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