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16-05-30黄禹铭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黄禹铭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各个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信息的聚集中心——城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不断集聚的城市人口和企业,以及由此发生的经济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聚集效应,时实共享的基础设施,在节约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技术和信息,提高了效率。从城市规模出发,分析了城市规模的经济和制约了城市规模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模; 经济发展;规模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02-02

一、城市规模

(一)概念

城市规模按照城市的占地面积大小、人口总数、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文化底蕴可以划分为大城市、小城市以及中等城市等。城市规模一般是指城市的土地、人口以及经济等数量规定,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以及物质,包括各种经济活动、人口的聚集程度和聚集数量等。城市规模描述的是城市的大小,其间包含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及带动力,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产生更多的经济活动,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总之,它包含着多层内涵,属于数量概念,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意义的数量概念。

城市规模可以依照城市聚集要素的不同,划分为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块。其中,城市空间规模主要是指城市的占地面积以及城市的使用土地面积,但是更多的是指城市建成区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城市人口规模主要指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多是以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以人口数量的多寡来区分城市的规模;而城市经济规模则是指城市经济中所包含的经济成分,城市中的各个产业部门以及社会的再生产能力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在城市空间范围内所聚集的程度,以及其间包含数量的多寡,体现的是城市的经济实力,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大多是通过城市资产规模、城市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等来表现的。

一系列的复合指标表示,在这些复合指标中,城市资产规模表示的是城市自身所拥有包括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在内的财产规模,它是城市进行扩展的基础。城市的资产规模与城市规模之间属于正比关系,即城市资产规模越大,城市的规模也会越大。城市的市场规模主要是通过城市的市场数量、所属等级以及市场的交易流量等来衡量,其中城市的市场规模在城市的规模扩张中起着较大作用,市场规模越大,城市的扩张张力也就越大。而经济当量表示的是在一定城市规模条件下的单位经济实力,大多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

(二)规模效益分析

城市规模效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城市的规模没有达到极限之前,城市的经济效益与城市的规模大小呈现的是正比关系,而只有在拥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中,才能将城市的社会效益充分的体现出来。在城市化的前期,大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以及聚集度都要比中小城市高,所以吸引大城市周围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向大城市靠拢。城市化的前期,城市的规模越大,社会经济效益就会越高,而相对的城市规模效益就越明显,这也是城市规模效益的规律。形成这一规律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步较之中小城市更早,而且经济结构更加完善、市场发育更加成熟。所以,无论是经济效率、生产技术还是管理水平,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都更加明显,而且从中创造和聚集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更加丰富。对于一些资金比较缺乏、经济也比较落后的城市甚至是国家来说,城市规模效益具有特殊的意义。从资源方面来说,大城市的生产和建设要比中、小城市节约土地、资源以及资金,大城市的土地效益较之中、小城市也更高。比较而言,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所以能充分体现,要归功于大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城市化进程的初期和中期,大城市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超前发展,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升级为国家以及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人口以及其他的生产要素也向大城市靠拢,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市规模,而这也是城市化进程的普遍性现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组织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各大生产要素也出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现象,向生产力水平更高的地方流动。

二、城市规模经济问题研究

(一)以居民视角分析

城市规模经济是城市的较高生产力以及递增收益的首要来源。城市的规模经济属于外部规模经济,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即当城市规模不断增大时,城市的生产、生活以及各大运营单位的成本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城市的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居民个人、企业以及城市。首先,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说,居民工资收入的增加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是城市规模经济最直观的体现。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工资水平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因此城市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异可以用城市规模的大小来解释,城市规模越大,居民的工资水平也随之上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工资水平的高低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上升。而对于消费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所具有的消费品与生产投入品就会更加得越丰富多样。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和效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也会随之上升。所以,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居民所享受到的福利也较多,所获得的便利也随之增加。

(二)以企业视角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容量的扩大是城市规模经济带来城市规模效益的最直观表现。有研究表明,人口数为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其劳动生产率要比小规模的城市高出8%;而当城市的人口数增加一倍时,其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增加大约6%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容量的大小与城市规模的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当市场容量越大时,企业所获得的需求支撑力也就越大,而且当市场容量增大时,劳动力的队伍就会随之壮大,同时劳动技能也已有所提高。此时,企业就会因为市场容量扩大所带来的福利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迅速,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以城市视角分析

从城市的角度分析,城市规模经济所带动的是整个城市范围之内的规模经济,其带来的城市规模效益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增长,主要是指城市综合体由小变大、再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在城市的发展中,其规模增长有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两种,其中,量的增长包括了城市规模中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方面的增长以及城市数量的增长;而质的增长主要是指城市素质即城市自组织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结构的优化、技术的进步、管理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等。城市规模经济来源于多种因素,有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也有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有商品交易中的规模经济。甚至信息传递的规模经济也会带动城市规模经济的发展,比如,信息传递的规模经济,原本是行业内部之间的信息、知识交流,扩展到了行业与行业之间,不仅加大了信息与知识之间的传递与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力以及工资水平,甚至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城市规模经济的发展。城市物质的增长不仅会促进城市的文明、和谐,也会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

三、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一)突破发展制约瓶颈,实现城市规模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和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安全和耕地红线是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这种形势下,城市规模化发展必须要落实节约用地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科学有效地规划城市,控制用地总量,守住山、水、自然和耕地开发的边界;必须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并且对产业进行积极引导、合理布局,发展对生态保持有利的高科技产业。水资源对一个城市的规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加强城市节水,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水社会循环的良性发展,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有效作用,引导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氛围,给予用户节水的压力和动力,通过政策创新来激励节约用水的行为。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出台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产业导向政策,实施必要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以培育和发展节水型产业。

(二)发挥大城市带动作用,发展区域协调的城市群

聚集效应是城市规模的一大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国际化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模的辐射效应。同时,大城市应该加快其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最大限度提升城市规模的净收益,控制其下降速度。而随着我国城市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传统的产业已经逐渐向着小城市以及郊区转移。产业的转移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城市以及城市郊区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让城市的人口以及相应的经济活动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扩散,慢慢形成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群。

(三)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提升中小城市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小城市来说,要提升经济竞争力,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地方特色经济。中小城市要积极配合大中城市转移来的制造业和传统加工业等产业,并且积极应对、合理布局,将其发展成为当地的规模优势,以此为基础将自身发展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其次,要想发展基础设施竞争力,就需要大力发展、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技术基础设施和福利基础设施两大部分,将其细化后可分为市政工程、能源、交通、通讯、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后者涉及住宅、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品位,为其增添魅力,进而提升竞争力。中小城市只有提升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大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同时,跟上步伐,吸引和集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业和人口等。

参考文献:

[1] 冯云廷.聚集经济效应与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9).

[2] 马树才,汪冬梅.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成长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3] 茅于轼.城市规模的经济学[J].中国改革,2000,(12).

[4] 龙大海.城市化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3.

[5] 朱正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J].学习时报,2006,(9).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