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环境友好互促共赢
2016-05-30焦宏
焦宏
“湖广熟,天下足”,地跨湘鄂两省的洞庭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而这昔日的美誉,在发展中却成为沉重的包袱:生产方式粗放的畜禽水产养殖业给洞庭湖区造成了沉重的环保压力,湖区流域养殖业的污染治理摆上各级政府的案头。
“必须转方式调结构,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以产业转型促进生态发展,实现洞庭湖区环境友好的养殖业新格局。”从中央到地方,畜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在洞庭湖流域吹响,处在核心区的湖南省岳阳县、津市市、郝山区和湖北松滋市等县市率先行动,打响了治理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的战役。
建设“米袋子”和“菜篮子”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给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沉重压力
洞庭湖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动物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多年来,建设“米袋子”和发展“菜篮子”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洞庭湖区污染源的重要来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湖南省96.7%的土地面积属洞庭湖水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湖。”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说。
因岳阳楼而闻名天下的岳阳市,地处湘北,濒临洞庭湖,该市所辖的岳阳县是全国生猪百强县和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4%。近年来,畜禽水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也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作为传统的养殖业大县,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该县养殖产业“低、小、散”,单体养殖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岳阳县畜牧水产局局长柳卫平说,全县年出栏3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户有3564个,分散在全县14个乡镇。有些养殖场存在直排现象,少数业主实施投饵投肥,有3.37万亩精养鱼池出现轻度养殖污染,有2.1万亩湖泊、水库水质富营养化。
“养殖总量大、密度高,加之湖区水网交错、地下水位高,一些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养殖废弃物渗入地下水、流入洞庭湖,给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压力。”袁延文说。
同样,湖北省荆州市公安、洪湖、监利、石首、松滋、江陵、荆州区、沙市区等8个县(市、区),全部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该区域畜牧业以生猪、家禽为主,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492.6万头,占全省生猪出栏的1/10,位居全省第四。其中松滋、公安、监利是生猪调出大县。
而粪污处理难度加大,资源化利用能力不足是洞庭湖区养殖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据估算,松滋市每年产生畜禽粪便168万吨左右。由于人工及运输成本增加,普通农田使用畜禽粪尿、沼渣沼液相对减少,一些未经治理的畜禽场容易形成污水渗漏,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很多养殖场重生产轻环保,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普遍不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局部养殖污染投诉事件逐年增加。
保障洞庭湖的生态功能,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今年湖南省政府启动了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在内的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三美”湖北绿色畜牧业。
“必须群策群力,打赢洞庭湖区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转方式,调结构,减总量,减排量,一系列治理方案措施迅速出台
最近,持续飙升的生猪价格,让在洞庭湖流域养了十几年猪的岳阳县柏祥镇明淑村的邹售粮心里乐开了花。
但到他家养殖场查看粪肥处理情况的人陆续不断,让他感觉到养殖场粪肥处理带来的压力,他说:“要趁养猪赚钱的机会,加大投入把粪肥搞好,搞得好村民没意见。”
实际上,早在去年11月农业部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以洞庭湖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转型升级。从今年2月开始,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推动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农业部先后派出多个调研组赴湖北、湖南两省,专题调研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和粪便综合利用问题,深入了解洞庭湖区禁养区划定、生猪粪便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使用等情况,谋划调整优化洞庭湖区生猪养殖的具体措施和技术路径,形成了“两调两减”试点方案。今年农业部计划在南方水网地区创建100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选择10个县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工作,在洞庭湖养殖区选择4个县先行开展生猪养殖布局调整试点。
5月17日,农业部在湖南省岳阳市组织召开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会议,分析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面临的形势,部署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岳阳县、津市市、赫山区、松滋市4个试点县,正式打响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
与此同时,湖北、湖南省针对洞庭湖区养殖污染治理的政策措施紧锣密鼓地出台。湖北规划在沿洞庭湖县市大力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规划到2017年40%养殖湖泊、水库退出人工养殖,到2020年全部退出人工养殖。湖南省加强顶层设计,将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为省政府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湘江污染防治“一号重点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域推进和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内容之一。
在各级政策措施不断加压下,像邹售粮这样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已经意识到,加大粪肥处理的投入,严格治理粪肥污染,将是猪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种养结合、牧渔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普及,沼气配套、有机肥生产等粪污综合利用工程大面积推广,谁养殖谁污染谁防治的理念已经在洞庭湖区深入人心
走进位于岳阳县新墙镇进塘村的枫树湾畜牧公司,一个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养猪模式展现在眼前,该基地将生态养殖、沼能利用和有机种植连人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以粪肥为原料建设1800立方米的沼气池,向周边村1038户供气,将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种植水果、水稻、蔬菜和水产养殖,生猪粪污处理率和资源利用率达到100%,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种养结合的特色生产产业链。
邹售粮所在的岳阳县柏祥镇是传统养猪大镇,占全县百万头出栏的1/5,300头左右的养殖户有90多家。“养猪一定要把粪肥处理好”,在村里已经形成共识。邹售粮养殖场的干粪除了自己家地里用一部分外,都给村里种葡萄、蔬菜等大户,基本能够消纳完。他家有一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笔者采访时正赶上中午,邹售粮的老伴正在用沼气做午饭,蓝色的火苗伴随着香喷喷的炒菜,让人几乎闻不到猪场的味道。同村的许春波说,明淑村养猪的多,家家都有沼气池,基本闻不到味,养殖户都知道粪肥不能乱排,每家除了自家利用外,村里没养猪的有沼气池的拉去用一些。
柳卫平说,岳阳县积极搭建种养对接平台,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等农牧结合、种养平衡模式,目前全县有60余家规模养殖场建设了就地消纳场所和设施,有100余家养殖场户与各种种植基地开展种养合作,基本实现了粪污就地消纳。到2017年底前,禁养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全部关停退出或异地搬迁;违规网箱养殖、围网养殖设施和东洞庭湖各类矮围全部清理拆除。
湖北省积极指导养殖户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实施干清粪、雨污分离等先进的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行“农牧结合,还田利用”。全省初步建立了自我消纳、基地对接、集中收集处理等三种不同的农牧结合运行机制。目前,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82万个,配套建设有粪污储存设施设备的有3.1万个,占比64.3%;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有2.5万个,占比51.9%;利用畜禽粪便转化生产有机肥的厂家有293个。
湖南省继2013年划定湘江干流及一级支流距岸1000米以内为畜牧禁养区后,最近还把洞庭湖内湖沿岸1000米、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周边1000米以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及城乡居民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全部统一划定为禁养区。
湖南省还将对规模养殖场进行备案管理,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养殖规模、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等内容。省财政每年从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园建设、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改造,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放眼整个洞庭湖区,一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进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运行模式正在陆续展开,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态势已经拉开,不久的将来八百里洞庭湖将重现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