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段朗读教学策略
2016-05-30田东东
田东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范读;多元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至关重要。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就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所以,笔者在此就小学低年级段的朗读教学谈一点儿看法。
一、了解范读的重要性
所谓范读,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它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容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基于人的直觉语言知识、既成观念和感情倾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然而,人的语感是如何形成的,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和语感的心理表征方式是什么,对此人们充满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笔者认为,要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才会产生语感,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才能产生读的愿望,这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朗读的多元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和形式的权力,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样,学生的朗读便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沟通的基础上的,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带有很大的个性化因素。学生在有情、有境、有理、有趣的朗读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又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朗读的各种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是在经常性的朗读实践中习得的,不同的朗读主体其朗读技巧的处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朗读处理也表现了学生对文本带有个性色彩的不同理解,它能丰富和扩大文本的内涵,使文本不再是“僵死”的,而是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被“活化”。因此,教学中要倡导个性化朗读,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气势、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三、增强评价的指导性
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十分重要。教师只有用点睛之语,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点迷津,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细心倾听,一般读后就及时评价,这样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有许多优越性,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学生读后,教师的一句鼓励会给学生增添百倍的信心。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感情的搜索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情感的流露。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立刻给出评价,也许学生并不能体会。因此,这时应让学生在练读中体会,在听读中比较,当他能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后再评价。总之,教师应注重评价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评价用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坚信,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