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气氛

2016-05-30李树秀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形象悬念

李树秀

【关键词】 课堂气氛;动手操作;形象;多媒体;悬念;

本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8—01

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是营造课堂气氛的主要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影响着课堂气氛。那么,教师应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开始时营造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通过问问学生的姓名、“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授新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动手操作能够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能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能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能增加记忆,将学习变成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依靠教师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运用外来压力迫使学生去做。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使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爱上语文,激发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才能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应组织讨论学习,让学生大胆发言,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提高教师自身本领

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学艺术的高低和教师自身素养又有直接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框架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为自己注入新的营养,汲取新的力量,以此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后,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学生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形象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