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及教育策略

2016-05-30柳永红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赏识关爱留守儿童

柳永红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赏识;关爱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7—01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

1. “我当官了”。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 “妈妈,您在哪儿”。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一次我看到了她的日记 《妈妈,您在哪儿》。日记中写道:每到过年时,看着别的人家都开开心心地过年,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每次年夜饭只有我和爸爸在一起吃,也没有多少菜,一切显得很冷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问:“妈妈,您在哪儿?为什么别人都有正常的妈妈,而我的妈妈会是这样呢?”虽然内容很简单,还有不少错别字,但使我很感动。

该如何去做呢,我深思。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爱,更需要的是同伴的关爱。之所以她是那么自卑、孤独,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们鄙视的目光、教师的冷落。我发现后准备为婷娟过一次生日。在我和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活动非常成功。我们不仅对教室进行了布置,而且还订了一个大生日蛋糕,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还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孩子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让婷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同时也教育了其他的同学。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随后我要求同学们长期地关心她,适时地帮助她。渐渐地,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在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了。

二、教育方法反思

1. 赏识比批评更有效。有人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一个人,你便会看到他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便会看到无数缺点”。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尤其是教学中的“后进生”。所有的人都渴望被人认可、肯定、赞赏,更何况是小孩子,不是有这样一句吗,“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辉同学由于得到老师的一次赏识,从此变得格外积极、格外自信。因此,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2. 关爱比同情更重要。一些同学之所以自卑,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甚至包括同情、怜悯,别人认为是善意的言行,在他们心理看作是对方的施舍,这样只能让他们更加自卑。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被关心的同学感受到大家的爱,同时也教育着大家如何学会真正地去关爱别人。施爱者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婷娟同学在大家真诚的关爱下,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 “放”比“抓”更好。人们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面对大家都想让问题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并且成功仅是“一步之遥”,此时的“放”比“抓”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一时的冲动,所犯下的错误,是否让她在一生中都要留下阴影呢?教育学生,应选择一种恰当的关爱方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效果会更好。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赏识关爱留守儿童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