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教师要有大担当 ??

2016-05-30麻守仕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范文中华传统

麻守仕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生生不息,归根结底是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以及绵延传承的文化认同。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势必成为中华复兴之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时下面对的实情却是,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充分暴露出部分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边缘化。尽管,此前也有好多教育者登高而呼,教育行政部门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逐渐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核,无奈高考指挥棒迟迟没有转向,传统文化教育则只有面对“雷声大,雨点小”尴尬局面。因此,从2017年开始,语文高考试题将直接对准传统文化,“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推手,它将合理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中各学科教育相互隔离的现状。此次改革,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要担当起应有的职责。

窃以为,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成了“盲人摸象”。尽管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涵盖以下内容,即自强不息的精神,知行合一的思想,追求真善美的境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敢于担当、奉献的品质,以及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的美德。

其次要找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现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但归于具体的语文文本,古文、诗、词、曲、赋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文本既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就是转变观念,要有大担当,自觉扛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专门的学科教学,而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当好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引领者,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主动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继承中化优秀文化的过程。

为此,语文教师要努力适应四个“需要”、着力实现三个“引导”。即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语文教师的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必须达到新的高度。需要设计传统文化渗透模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而应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在教授知识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如在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文本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在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已掌握传统文化的程度,从而进行合理取舍。需要嫁接传统文化素材,按照教学大纲,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优秀范文,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都渗透着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理解、感知传统文化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有时传统文化教育大量的资源并不在教材上,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嫁接能力,要善于将传统文化素材嫁接到课堂教学中来,即在范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在范文评析中,要善于引导研究型阅读,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并通过嫁接的文化素材,逐渐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后的反思中,要善于引导交流,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自觉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范文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春色几许(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