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为骨兮佛为肤

2016-05-30向淞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归隐陶渊明佛教

向淞

摘要:我们在关于陶渊明的诗歌教学中,应该去探讨陶渊明的思想世界,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陶渊明的为人与为诗。而在陶渊明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两种思想对于陶渊明影响颇深,一个是儒家思想,另一个是佛家思想,本文是通过探讨这两种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来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佛教;儒家;归隐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62-01

高中必修教材里面,有两篇关于陶渊明的诗歌,一篇是《归园田居》,另外一篇是《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在进行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两首诗歌有极高的相似性:开篇都写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如:《归园田居》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去来兮辞》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后,文章都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散舒适,如《归园田居》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去来兮辞》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文章的最后,都再次表明了脱离世俗的快乐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如《归园田居》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如《归去来兮辞》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把陶渊明的思想归结为:厌恶世俗,向往自由,热爱田园。

对于这样的归纳,不能说有错,但却失之简单与草率,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触及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那么陶渊明的思想世界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陶渊明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论世才能够知人。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东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主要表现在:政治混乱,内战频繁,统治者及其贵族道德败坏,北方边境不断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与入侵等等。

在陶渊明三十五岁那一年,浙江爆发了孙恩起义,这一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最后以孙恩的失败而告终。而在陶渊明三十八岁那一年,有发生了桓玄之乱,桓玄打败了前来征讨的东晋将军司马元,并于403年十二月称帝,404年,刘裕起兵讨玄,桓玄大败被杀。虽然桓玄之乱亦以失败告终,但这两次内乱,都大大削弱了东晋的统治,但这两次内乱,都大大削弱了东晋的统治,使东晋的政治、社会、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当国家的政局持续恶化,有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力挽狂澜之时,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随之下滑,尤其是在广场,这些大臣、将军、文吏们无不竞相以中饱私囊

为乐事。于是,东晋社会便步入了一个无法解救的恶性循环。

那么,对陶渊明而言,这样的局面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之所以出仕,无非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的那样:“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这就是所谓的“亲老家贫”。

其二,儒家所追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陶渊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身修边想家齐,家齐边想国治,国治便想天下平。陶渊明诗中所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这种想要拔剑而出,荡平天下的精神,正是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清代文人龚自珍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荆轲是战国时燕国的勇士,只身入秦行刺,想要拯救燕国与即亡。可见,陶渊明出仕之时,是想要在东晋这种混乱局面中,作出一番功绩来的。

但是,丰满的理想往往会被骨感的现实所击垮,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彭泽县令上,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的辞官的原因。是因为“程氏妹”去世,他要奔丧,所以不得不辞官。而根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记:彭泽县所在的郡派了一个督邮到彭泽县视察,这个督邮是一个贪婪小人,喝酒、吃请、索贿、受礼无所不为,陶渊明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便弃官回家,从此退隐不出。可见,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对东晋社会彻底绝望,他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理想在这样一个污浊的社会中是绝无实现的可能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速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就是表明他再也不会出仕的决心的。

那么,陶渊明的思想往后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首先,儒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陶渊明之所以出仕,是受儒家的影响,而其弃官,和儒家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在那种充满着战乱与尔虞我诈的浑浊、黑暗的社会中,陶渊明没有迷失自己,没有同流合污,亦没有随波逐流,这便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多多俗中愚,且当从黄岐。”他认为那些醉心于是非之争的世俗之人是愚昧不堪的,那他怎么办呢?他姑且去跟夏黄公和绮里季,去重蹈他们隐居的道路。

其次,陶渊明还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大约在公元404年,长安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经书,而410年,在江西庐山,一个叫作佛跋陀罗的印度高僧,翻译了《达摩多罗禅经》。同时,中国著名的慧远和尚,据说与陶渊明交好。我们可以相信,慧远和尚介绍了大量的佛教经书,其中就包括鸠摩罗什和佛跋陀罗的译作给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并没有皈依佛门,但他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作里面。

譬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心态,不正是佛教印度禅中的“四禅定”吗?除去各种各样的烦恼,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和心平气和,舒舒畅畅的“乐”的境界。再如,他在《归园田居》第四中写到:“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是典型的佛家思想无疑了。佛经所谓“如梦如幻”,即认为世间一切都如同梦幻一样,是虚无的、空幻的、转眼即逝的,也就是“四大皆空”。

以上这些,对陶渊明的影响便是:抛弃名,抛弃利,抛弃曾经的理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陶渊明的思想中,不仅有儒家思想,也有佛家思想,而正是这两种思想的交叉融合,才塑造出了一个可爱、可叹、可敬的五柳先生陶渊明。

(作者单位: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

[2]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华书局.

[3]胡适.禅学指归,金城出版社.

[4]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

[5]万光治.中国古代文选.魏晋南北朝,东北师大出版社.

猜你喜欢

归隐陶渊明佛教
你好,陶渊明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草堂归隐
天宫院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不为五斗米折腰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