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
2016-05-30蔚晓庆司懿敏刘金福
蔚晓庆 司懿敏 刘金福
摘要:本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视角,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农学院为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课程考试形式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3-02
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把标尺。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进行综合考量,是检验教与学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因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考试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悖的弊端,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存在的不足
1.考试功能单一化。受传统考试观念影响,目前多数高校对考试功能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过去的应试教育主要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其他功能没有得到体现,考试更多地披上了功利的外衣,形成了教与学、学与用脱钩的现象。其次,过分强调考试分数,考分只是学生成绩的一项评价标准,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考试命题不合理。高校考试试题往往由任课教师命题,而任课教师对考试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考虑,所考题目范围仅仅局限于所讲授的内容,课堂笔记、考试内容不能实时更新,教材化现象严重,重复率高,试题质量逐年下降。并且受学生要求,大部分教师在考前还要给学生划定复习范围,更加重了学生的懒散习惯,这样的考试养成了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这种考试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努力程度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也无法对教学的薄弱环节进行反馈,助长了不良学风。
3.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考试多,非笔试考试少;理论知识考试多,操作性考试少;记忆性知识考试多,能力考试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考试形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程考试中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很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发生,无法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科学地、合理地考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
4.考试成绩评定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对平时成绩的评定缺少科学合理的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设置和做法值得商榷。当前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和考核指标尚缺少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5.考试难度设定不科学。考试题目或者试卷不能简单地设置,要结合课程所学和实践需要确定,脱离了实际的考试,不仅起不到巩固学习效果的作用,反而使考试变得可有可无。考试难度系数设置,要兼顾相关学科,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同时,要注意多层次的设计,深浅结合,简繁有度,既要有侧重,但又要突出重点,不能一味简单或者一味地难。
二、考试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天津农学院作为我市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建设现代化都市型高技术农业的重任,需要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硬件设施、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作为调查地点,根据开课情况,从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针对农科类、理工科类、文经管类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共收回986份,有效问卷980份,其中农学类学生占40%,理工类学生占35%,文经管类学生占25%,问卷样本符合天津农学院学生的分布结构。
1.农学类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农学类学生中,对于政史类、计算机类等课程,80%~90%的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其中,课程设计这种考试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里很受欢迎,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等课程,有52%的人赞成闭卷考试;相比较而言,对于农学类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就比较多元化,各种考试模式都有不少人支持。
2.理工类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对于理工类学生,他们对政史类、计算机类等课程,80%~90%的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等课程,赞成闭卷考试的比例为64%;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大部分人赞成开卷考试或写论文这两种考试模式。
3.文经管类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对于文经管类学生,他们对政史类、计算机类等课程,98%以上的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等课程,赞成闭卷考试的比例为72%;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比较多元化,各种考试模式都有不少人支持,其中写论文这种考试模式在文经管类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程考试中很受欢迎。
综上分析,农学类、理工类、文经管类的学生对于政史类、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大部分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公共基础课,大部分人赞成闭卷考试;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就比较多元化,各种考试模式都有不少人支持。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各门课程的实际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考试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建议
1.改革课程考试制度。高等农业院校的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课程考试内容,改革课程考试制度及课程考试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实现考试的反馈功能,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把好命题质量关,丰富考试内容。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命题审核小组,成员由主管教学的领导、系主任和具备课程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命题完成后,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交给审核小组进行审核,推行考教分离。改革考试范围,由记忆性考试向综合运用性考试方面转变;改革考试题型,减少记忆性考题,增加思考题、分析题以及应用题,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考试形式。教育教学不能搞“一窝蜂”、“一刀切”,要综合学科、课程特性,生源质量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将传统、现代、平面、立体等各种手段有机整合,统筹实施。笔者认为,考试形式的确定应充分征求学生提出的建议,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在英语考试中适当增加听、说、写等能力的比例;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对于政史类和计算机类等公共基础课,在考试中可采取非闭卷的考试形式;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在考试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不能只拘泥于闭卷或者开卷这两种考试形式。
4.改革成绩评定方法,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测验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课堂表现、出勤率等,应该占总评成绩的20%~30%,课程测验成绩包含小论文、单元测试及期中测验等,应该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应该占总评成绩的40%~50%。另外,任课教师也可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特点、授课班级大小以及授课对象等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该课程的成绩比例来给定学生成绩,还可以采取非闭卷考试形式,在非闭卷考试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以便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个性问题给予个别辅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过程中来。
5.科学合理设定考试难度。笔者认为100分钟的考试多数学生应该在70~80分钟答完比较合适。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其试题难度系数的判定可以采取如下方法:①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和准备该课程考试,考出来的难度系数是试题正常的难度系数。②学生通过稍多于或稍少于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和准备该课程考试,考出来的难度系数会有些误差,但误差不大,可以接受。③学生用远远多于或远远少于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和准备该课程考试,考出来的难度系数误差会很大,被称为试题的严重非正常难度系数。
四、结语
每个高校追求的发展目标是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课程考试应发挥“指挥棒”作用,从根本上影响教育改革、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视角,探讨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的改革思路,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4-7.
[2]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3]沙莉.高校考试模式多元化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1-23.
[4]刘景军,宋志章.基于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216-217.
[5]刘理,余三定.论“协同共治”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