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技巧

2016-05-30徐嫦娥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课品德

徐嫦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技巧。

一、联系生活,调动学生情趣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包括《品德与社会》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比如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以及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是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同时学会思考,知道同学、同伴之间需要有健康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的心情我理解”则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最后一个主题“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则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矛盾,增进彼此的友谊。组织好各主题的送卡片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之间的情谊。要鼓励学生多写几张小卡片送给同学,同时注意保护个别没收到卡片的孩子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觉得没人与自己做朋友而产生自卑感,要鼓励他们主动和同学交流,鼓励大家和他们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同样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二、联系时政,体现品德课的鲜活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奥运会、提起2007抗击雪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刘翔、姚明、杨利伟等新闻人物的靓丽人生等等,熟悉的事例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的是真情实意。《我们的爷爷奶奶》中,通过对“老人行为”的分析,来感受老人的希望和家的温暖,结合生活实际来教育学生要尊敬和孝敬老人;在学习《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通过“98 解放军的抗洪抢险”、“2003年的SAS的防治”、“神5”“神6”“嫦娥1号”的成功发射、“青藏铁路的通车”、及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回忆,以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拥军爱民的感人故事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危、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我们的解放军,激发学生向解放军学习、热爱祖国,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建设祖国而发奋学习;通过《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学习,联系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的设立的理由,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回家告诉家人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告诉社会上的人怎样保护好地球。

三、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四、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互整合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自然类课,像“留住春天”、“留住秋天”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该怎样留住找到的春天、秋天: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贴在墙上,夹在树里,记在日记里,留在心里。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