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
2016-05-30曹宙峰
曹宙峰
【摘要】:寿山雕刻作为一种文化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资源,通过成熟的艺术理念,创新的艺术思路,精湛的表现手法,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做到“石尽其用,石尽其美”。
【关键词】:寿山石雕刻艺术;历史;现状;发展
一、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历史延续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载体寿山石与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石、昌化镇的昌化石,内蒙古的巴林石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石。其中寿山石以品质地优良,数量稀少居我国四大名石之首,寿山石的种类非常多, 以其温润莹澈的质地,斑斓的色彩、丰富的肌理深得世人喜爱,作为雕刻艺术创作材料千年来备受推崇。
寿山雕刻作为一种文化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经现代考古发现自南北朝起,福州地区就出现了寿山石雕刻的随葬品。唐朝时,随着佛教的盛行,寿山地区寺院的僧侣经常开采寿山石,雕琢成佛器及礼品,馈赠给四方游客,由此寿山石雕开始流向四方,传名于世。经历了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元明之际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伴随着各种篆刻的需要应运而生,乃至清朝的繁荣昌盛。在福州地区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奠定了寿山石雕刻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因石取势,因色取巧”的雕刻方法及完整成熟的雕刻工艺。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动物、古兽、山水、花草鱼虫等品种 。
二、寿山石资源及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现状
寿山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从其被发现利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清代以来被大量开采用于雕刻创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和文化修养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寿山石雕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爱石藏石的人群不断壮大,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庞大的寿山石雕刻生产制作群体,据称目前寿山石雕刻从业人员约有数万人之多。每年出产的寿山石雕工艺品不计其数,作为寿山石雕刻唯一的艺术载体,寿山石礦产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多数石种已经绝产。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如果没了其物质载体寿山石,那还能被称为寿山石雕刻吗?对寿山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及破坏在行业及市场中普遍存在。
因收藏市场的不成熟,许多玩家包括部分的专业收藏家中存在一种误区,盲目的推崇某种石料的稀缺性,过份注重材质本身的市场价值认为价格高的一定是升值空间大的,竞相追捧,重石轻艺完全忽略了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不珍惜珍稀名贵石材的使用于是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的低层次的模仿抄袭的寿山石工艺品充斥市场来满足泡沫式的数量需求。许多艺人虽然具备了较深厚雕刻制作能力,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和专业的美术学习,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优秀的设计创意理念。为投市场所好不顾石头本身的造型体量,为取巧而取巧,大刀阔斧的现象比比皆是,使许多天生丽质的名贵美石被无意识的加工破坏,使其失去了原本所应有的艺术及经济价值,大量的珍惜名贵原石资源被低水平的重复制作严重的消耗浪费。
三 、石雕刻艺术的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过度的追求寿山石雕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文化价值,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失准定位,使寿山石雕刻艺术产生了畸形的发展。寿山石雕刻产业在人才、表现技法、审美、艺术观念等方面都逐渐背离艺术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寿山石资源,保证寿山石雕刻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每个寿山石雕刻创作的从业人员都应进行深入思考和广泛探讨。
1、研究探讨寿山石雕刻艺术新的的传承模式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任何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而创新的基础是传承。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地继承前代的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每一个时代艺术家在反映他所处时代生活时都要以过去时代的艺术所积累的经验传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会行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多走弯路而不能得以延续发展。
因历史原因寿山石雕刻行业在技艺传承方面主要还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为主的相对单一封闭的传承方式。虽然能使传统的雕刻技法和行制得延续,但由于前辈雕刻艺人自身艺术修养的局限,创作题材,表现手法等只能延续传统无法突破“千人一面”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问题是提高行业整体文化艺术修养水平,只有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才能带动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改变传统的师徒口手相传的单一技艺传承模式,探索寿山石艺术创作队伍培养的新模式。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势在必行。
因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将工艺美术剔除,以艺术设计替代之使得传统寿山石雕刻产业因为缺少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而制约其创新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显。当前形势下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在职培养。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牵线搭桥,联合专业院校开设以行业内具有较高层次的寿山石雕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研班,在职研究生班等。其次对现有鼓励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大师工作室”的 “工作室”制度进一步完善,与专业院校合作强强联合,贴近行业发展需要,集中后备人才进行培养和创新研发;有针对性地承担课题研究和开展培训。同时辅以集中式的短期培训、联合培养、技能强化培训、继续教育等中低层次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再提高。逐步形成高、中、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快提升寿山石雕刻从业人员的艺术文化理论素养和雕刻创作技艺水平。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专业院校及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对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理论的整理及系统性的研究,为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寿山石雕刻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系统的传承和发展。
2、鼓励艺术创新与开放,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對待传统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经济价值,更应看重它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传统艺术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对待创新,我们要有全新的视野。我们要以包容的态度,吸收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养分,以开放的观念借鉴吸收其它优秀文化艺术的表现行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符合当代艺术审美趣味的优秀作品。
只为一代或两代人的利益而置整个行业生存发展于不顾,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之路已经到了求变求新的紧迫关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创新的艺术注定没有生命,唯有创新才能给艺术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之生生不息。
在当前优质寿山石资源逐步枯竭濒临灭绝的现实环境下,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艺术创新。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如前辈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大师的《熊》系列、冯久和大师的《母猪》系列作品都是采用最普通的寿山石,充分利用石头天然的色彩,运用传统寿山石雕刻理论和技法,经过艺术的再创造赋予其光彩的生命。成为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得到了业内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石之美者皆为玉”再普通的石头,其本身都包含着天然的美,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发现它的美,能不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手法去展现它的美,给它注入思想和内涵,使其具有生命力。有艺术生命的作品才是无价的。在寿山石资源日渐匮乏的当下只有珍惜,利用好每块石头,通过艺术的创造充分做到“石尽其用,石尽其美”。通过横向的传承与创新、纵向的开放与借鉴使寿山石雕刻的发展由“资源密集型”艺术转向“艺术创意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