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研读之我见

2016-05-30程芳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习题课程标准角度

程芳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研读教材”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研读教材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用问题情境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新教材给广大教师所呈现的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然而,当我们用心去翻阅教材时,不难发现,教材的很多内容精而少,只见相应的主题图、几句对话、几个问题等,所以,全新的教材蕴涵了全新的理念。课改前力求把每一道题都演绎得淋漓尽致的的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了。新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那么怎样使用好这个工具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研读、整理、剖析。

一、教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分布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是该节课的教材,并下力气反复研究。这样的研究关注的只是局部的“点”,忽略了整体的“面”,即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其实,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其编排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因此,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就需要我们来分类整理《课程标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各个学段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某个版本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分类整理《课程标准》,就是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某一方面的具体要求按学段(结合所使用的教材)以图表形式列出,使人一目了然。教师经过这个整理过程,不仅系统的了解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而且能有意识的从课标要求出发,去审视各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否适合本地的实际,从而灵活有效的使用好教材。

二、依据教材目录,理清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小学数学教材采用螺旋式编排,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内容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因此,新教师研读教材首先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再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根据内容特点进行归类,掌握各年级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小学阶段的内容主要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三、深度研读,读透教材,理解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在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编写意图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进行“追问式”、“联系性”、“多视角”、“延伸性”阅读,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1、开展“追问式”研读,深究核心知识的数学本质,把握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在初步通读教材后,教师要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进行“追问式”阅读,即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促进对知识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式法则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很多知识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研读教材时,单元整体性阅读和同一知识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性研读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3、开展“多视角”研读,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深度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学会从“多视角”进行研读,不仅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解读,还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解读,有时还要从“编写者编”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教材对比的角度解读。“教”是为了“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通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读,正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从而确定教学起点,理清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基本策略。

四、教师要注意研究习题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研究习题更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事实上,习题的本质就是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各种单位的互换练习,不仅考察了小数的知识,而且还考察了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数位等知识。研究习题就是要研究某个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变化,变化后形成什么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什么,技巧是什么,从而丰富师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研究习题主要是做好习题的分类工作。习题一经分类,重点比较突出,很容易形成一套解题系统(知识系统),教师自身的认识结构中溶进了解题系统,无疑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分析及解题能力,同时构成了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一张可操作的蓝图,为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研读、教法的感悟,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起来并起到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习题课程标准角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神奇的角度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