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不良行为预防与矫治的探究
2016-05-30周业波
周业波
摘要:医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不仅是法律强制威慑问题,还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转变问题。通过分析医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外成因,认清不良行为带来危害,有针对性开展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教育,矫治他们不良行为,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医学生;不良行为;预防与矫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5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医学院校也在努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医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变化动荡期,身心发展处于一种矛盾和非平衡的状态,常做出他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和行为。医学生不良行为预防与矫治不仅涉及社会学,还与法律、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联,应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探索学生不当行为路径,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处于心理不安定期,虽然身体外在形态趋于成人,内心独立自主愿望强烈,渴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得到他人认可与支持,但社会阅历欠缺和实践能力限制,往往做出不正确或偏激的行为,导致学生不良行为概率增加。一方面,医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因。医学生内在素质制约着自控能力,调节个人情绪的变化,指挥其日常行为方式。医学生不良行为内因主要有:一是生理上成熟。医学生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行为易冲动、自控力不强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处在发展定型中。学校和家庭不能及时给予严格管理和正确教育引导,很容易应激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待法律给予惩处时往往后悔莫及。二是心理上的不稳定。经调查发现,不良行为的医学生在认知结构上模糊,不能将认知对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迅速纵横比对,而是按照个性和片面认识采取行动,往往出现行为局限性,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和报复心理,进而实施不满或仇恨的行为,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三是社会知识上的欠缺。医学生虽有很多接触社会增加阅历的途径,但不良思想和诱惑也迎面扑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于涉世不深的医学生经常出现是非观念不清、社会准则把握不明、社会角色定位不准,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刺激,感性冲动被激发,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医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医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在社会环境方面,医学生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漠视、为人处事较为冷淡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相互不信任感越来越强,埋在心中的怨恨无法及时释放而采取不正当行为化解苦闷。在家庭生活方面,绝大多数医学生离开家庭开始求学路,父母都会不竭余力地给予经济支持,只要孩子张口从不会找理由予以拒绝,孩子逐步形成做事不讲后果、说话任性固执的性格。在高校医学教育方面,学校仍将学分作为衡量学生优秀是否的标准,大部分学生为了毕业找到工作,被动应付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校为追求高的就业率,对成绩和遵守纪律差的学生采取劝其退学等方式处理,将其撵出校园推向社会,给他们本已不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的伤害。
二、医学生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
在家庭和社会以“自我”为中心长大的医学生,往往自我评价很高、心理相对脆弱、对父母依赖性较强,在成长过程中经受不住生活和学习中给予的挫折与失败考验,易冲动地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导致犯罪事实的发生,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也给自己及其家庭带来伤害。[1]一是医学生不良行为对自身的危害。医学生不良行为多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相悖,给个人成长与发展造成伤害,也可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成为未来个体进步和前进的障碍。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关,也是某些肿瘤的诱发因素。由于网络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只要找到相关的网址或跳出诱惑的图像,鼠标轻轻一点,就能看到不堪入目的不良信息,个别自控能力不强的医学生可能陷入进去,难以自拔,导致学业荒废。二是医学生不良行为对家庭的危害。当前,医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整个家庭都指望孩子能光宗耀祖和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当孩子因违规犯罪时,最痛苦莫过于父母,一手辛苦拉扯大的孩子闯祸,无法接受成为社会反面人物的事实,并对自己教育的欠缺陷入深深的自责,还要忍受来自外界不知情地谴责、诋毁和侮骂,使家庭前期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家庭希望彻底破灭,甚至走向支离破碎。三是医学生不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医学生对法律规范敏感度不够,缺乏正确的辨别是非的标准,往往犯罪后才后悔莫及。纵观近年来医学生不良的总体趋势,其作案手段渐渐由小偷小摸、满足自身物质需要和虚荣心,向故意伤害、投毒等严重暴力行为的方向发展,“智慧型”犯罪快速增加,不仅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还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医学生不良行为矫治的对策与路径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优良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其成长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首先,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要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2]其次,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大消除“精神毒品”污染的力度,坚持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打击制黄贩黄的谋利之徒,取缔有色情内容的录像厅、歌舞厅及网吧,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净化网络环境。加强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监管,从源头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加大监管力度,积极推广绿色学生上网软件,主动清除与隔离不健康的网页,使他们接触不到不良信息,减少侵蚀和引诱。最后,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为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活动需要,政府部门应建造一些与学生相关的活动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活动,如篮球比赛、乐器培训等,使学生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起来。
2.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孩子健康发展。首先,家长与孩子共同生活多年,对子女的个性特点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一旦孩子出现行为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可行的改正方法和教育路径,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宽严适度,既要严格管教,还要耐心教育,发现子女流露出不良倾向和愿望时,及时沟通指出问题所在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并监督改正。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信任尊重孩子,对问题有不同看法,要先听取孩子解释的理由,发现优点要给予鼓励表扬,对片面的观点要指正。第三,循循善诱。即便孩子犯过失或故意过错,因问题已经出现,要想办法予以弥补,讲明道理,指点错误,分析缘由,共同设计改进办法,使孩子心悦诚服。第四,防微杜渐。对子女出现不良的苗头要及时更正,不能像有些家长所言,孩子的错误行为等到长大就慢慢变好了,要懂得“小洞不缝,大洞难补”的内涵,不能迁就,要坚决予以纠正。
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是预防和矫治各类医学生不良行为的基础。医学院校要牢固确立“德育为首”的教育指导思想,把品德、法纪教育放在与智力教育同等的位置上,并寓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形成良好的校风,还要对学困生、常犯错误的学生,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不能随意处分、劝退、开除学生,将其推向社会,而要想方设法使之在校转变,[3]还要加大法制课的教育量,开展法制报告会,举办法律知识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医学生学习法制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法、懂法、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同时,要做到堵疏结合,既要阻止社会糟粕进入校园,又要对校园中存在的新现象和新文化主动引导,用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占据学生的校园活动阵地,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外活动,抓好校园文化生活,既有利于医学生发泄过剩精力,又能压缩他们不良的行为空间,减少违规犯罪的发生。此外,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绝不能“戴眼镜”看人。
4.加强自我调节,主动实现自我价值。医学生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从内心深处抵制不良行为是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的根本性措施。首先,正确认识自己。自我反省可认清自我,并在自我反思中完善自我。不良行为的医学生要在内心深处认清存在问题的危害性和改正问题的艰巨性,并要在生活学习中改正,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和约束监督措施,逐步从不良行为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其次,正确对待错误。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身上的品行障碍和问题,关键要靠个人毅力和品质去克服。再次,参加社会活动。不良行为的医学生要鼓励参加集体活动,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融入进去,通过智慧与劳动体现存在的价值。最后,增强自我教育。不良行为医学生要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并努力做到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客观地看待问题和事情。
参考文献:
[1]袁力,刘林祥.对某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调查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26(1):59-59.
[2]夏向东.突出专业特色 提高工作实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35-37.
[3]沈惠章,周桂琴.新时期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的新思考[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