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016-05-30孙玉舫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具圆锥正方体

孙玉舫

【摘要】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關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操作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1、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建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及简单的计算”时,采用教师在超市中遇到了麻烦,教师需要同学们的帮助。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给老师提建议、帮助的机会,这时教师对学生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虚心接受,正确引导,使学生感到比较好相处的感觉,从而乐于动手,努力表现自己。

2、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中注意创设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情境,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多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用什么买东西的,用过了哪些钱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教学口算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送信、夺红旗、接力赛”等游戏形式,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产生求知欲望,从而获取知识。

3、采用恰当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动手操作。

教师积极的评价,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恰当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以前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同学们今天摆得真好”“画得真棒”“你的回答真棒”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关注他。但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激励效果更好,比如:“XXX你摆的小房子是多边形的,更有创意”“这道题你的解法更简便,‘小老师你能教教大家吗?”“假如你能在考虑的严谨一些就更好了”等等。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并给予恰当的建议,会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多做一些肯定,鼓励、启发和引导,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的乐趣。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5)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①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③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

设计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三、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制学具

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对象的表象认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以8个人为一小组,领取材料(橡皮泥,圆球,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休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

2、感知体验

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操作参与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从操作转向抽象,再用语言表达出这一过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时,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理解算理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算理说出来。

3、游戏

利用游戏中营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

4、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节省课上学生动手操作占用的时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

猜你喜欢

学具圆锥正方体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给正方体涂色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拼正方体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