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6-05-30马金龙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索性分组交流

马金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就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合作”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师生单向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多向的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各项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利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然而,《数学课程标准》初始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本人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就一直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体会到,想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怎样分组是相对有效的?②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③采取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才是合理的?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近两年来听课时,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分组操作:很多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桌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时前面的学生反坐过去的动作会给课堂带来一些小小的躁动。从多次观察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现在最普遍的分组方式是“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才能展示”,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二、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二)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最短路径问题》这一课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轴对称》这一章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探索“在什么情况下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分工合作、讨论研究,通过理性地计算、直觉地判断,归纳出初步结论。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消费结构、校园绿化”等专题。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小组编制数学简报,办报过程就是学生收集加工信息、交流讨论、创新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评价标准要合理,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合作的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能促使个人要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尽快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猜你喜欢

探索性分组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