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的家庭研究报告

2016-05-30何友念陶西莲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卑班级儿童

何友念 陶西莲

一、调查缘由

过年了,爸爸妈妈挣了好多好多的钱回家了,我真的很开心。虽然天雾蒙蒙的,但是我的眼里它是确实透蓝透蓝的,比西藏高原的天空还要蓝。而现在,他们又外出打工了,我很想他们,可是他们也不可能因为我想他们就能像飞鸟一样飞回来。所以,虽然现在天是蓝得像蓝锦缎一样,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灰蒙蒙的,比爸爸泥沙工地上扬起的灰尘还要灰。

这是我在今年在教学《西藏高原》时,让孩子们写的关于“景随心变”的一个随堂小练笔。当我看到这篇直抵人心的“大作”时,就犹如看到了我们班上那个怯怯诺诺的小姑娘——彭西西,她成绩还不错,可总是很自卑,课堂上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偶尔,老师向她提问,要么不回答,要么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这好像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自卑、没有安全感。

可是我们班级也有一个是“双留”儿童,他乐观、开朗,成绩很不错,班级前五名。就此,我们班级的数学老师陶西莲、品社老师谢春燕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智力差不多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的老师共同的教育下,性格却相差那么大。刚好我们学校正要做留守儿童人数大调查,于是我们几个老师从最基层的统计数据开始了,并且也得到了这一差别的原因所在。

二、调查背景

我们所在的学校,彭水保家镇中心校,地处重庆西南部,彭水县属于偏远山区的贫困县,当地居民及外来人员的经济收入,基本上都是靠青壮年外出务工。所以“留守儿童”比例仍然是居高不下。而保家正处于交通要道,这里有包茂高速路出口、国道319主干道、火车站;有彭水的工业园区;还是高山移民的主要集镇。随着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周边乡镇的居民(如长生、迁桥、芦塘、凤鸣……)也被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相对较好的保家中心校所吸引,形成了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由年迈祖父母们到保家镇上租房让孩子读书。也就是新型的“既离家,又留守”的儿童和老人。

鉴于这种境况,原本狭小的保家中心校也就基本上是大班额了,比如我们班三年级三班就是超大班额:82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40人。我们班三个主科老师通过班级统计,查访街道办事处,以及深入家庭走访的方式得到了以下的初步统计数据。(表略)

通过统计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82人班级就有35个留守儿童,占班级的44.6﹪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这个也是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差距的一个具体表现。

三、调查结果分析:同样的留守,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孩子

为什么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学环境,差不多的智力,孩子的性格,成绩差距为什么这么大。我们三年级三班的老师针对性的进行一次家庭走访。下面就几个特殊的案例做探索。

(一)长期缺乏关爱,心里健康堪忧型

个案1:杨心怡 性别:女 年龄:9岁

准备沟通的内容:孩子胆小,自卑,作业马虎,成绩差。

我们一行几个在没有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来到了杨心怡的家。可是还没有他们家的家门口就听到一个尖细的声音又哭又叫:“你滚,你滚,你们都不爱我,我不要你们爱我”当我们走进去一看,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来都低眉顺眼的杨心怡,从来都自卑、木讷的杨心怡,何时变得如此牙尖嘴利,何时变得如此大逆不道,竟然吼的是她的外婆。究其原因是,没有给她买她看上的布娃娃。当她猛然间看到我们时,她犹如变脸似的,又变回了原来那个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的小姑娘。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她这样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性格。

这类型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消极,少言寡语,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他们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里,容易走极端,心理健康堪忧啊!

(二)放任不管型

个案2:张国涛 性别:男 年龄:10岁

准备沟通内容:卫生习惯差,旷课,打架斗殴

当我们走进张国涛的“狗窝”时,我们都惊呆了,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乱的屋子,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用惊恐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外来入侵者”。而“狗窝”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张国涛的身影。

通过周围的邻居,以及到街道居委处了解到,张国涛应该是在全国都很特殊的例子,他不仅是典型的“既离家,又双留”的留守儿童,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监护人。他们家有5个孩子,他排行老三,因为子女多,负担重,经济条件差,他们的父母均在相隔学校几十公里的老家喂羊维持生计。

虽然他们自己读书不多,但是也是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老大、老二在彭水一个读初中,一个读高中。其余三个,他们都租了房子,在保家读书。但是没有一个大人在这里监管他们,他们的“家长”就是作为老三的张国涛。前面说的6岁左右的小男孩是老四,读学前班;5岁左右的小女孩是老五,读中班。很难想象他这个“家长”一当就是三年。本来还是孩子的他,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弟弟、妹妹的吃、穿、住、行。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还是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一直都是我们班“标杆”性的人物,是老师夸奖、标榜的对象。可是近段时间因迷上了“摇杆”,仅仅9岁的孩子,经常夜不归宿,迟到、早退是常事。可是在这个家里他就是“老大”,弟弟妹妹们根本不可能管得了他,家长又不能及时纠正,也不能时时监管,导致他行为习惯逐渐变坏,道德明显滑坡。

这类型的孩子,生活习惯较差,常年不洗脸,不洗脚,不刷牙,不洗澡。周围同学都嫌弃他走过、路过都有一股臭气。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家长没有在旁引导、教育、管理而易造成他们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讲吃喝玩乐,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孩子的品德败坏了,家长赚再多的钱也是枉然。

(三)离家不离心,积极向上型

个案3:孟冠杰 性别:男 年龄:9岁

准备沟通内容:同样作为“双留”孩子,为什么他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一走进他们的出租屋,孩子们正在课桌上写作业,老奶奶在摘菜,准备做咸菜到集市上去买,奶奶也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同时她为了不打扰孩子学习,我们到另外一间屋子谈到了他们家的情况,以及如何对他进行教育的。

我们也就了解到了,他和他双胞胎哥哥还是婴儿时,他的妈妈就抛弃了他们,还有一个大姐姐,只有他爸爸在外打工,供他们3兄妹读书。为了节约车费,爸爸也是一年到头才回来一次,但是会天天打电话,或发短信给他们,孩子们也要每天给爸爸编辑一条短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见闻之类的。

猜你喜欢

自卑班级儿童
班级“四小怪”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不称心的新班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卑的地方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