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现状与策略探究

2016-05-30陆招兴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25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诗词

陆招兴

古诗词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还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体味诗人独特的思想文化,传承经典的传统,有一些感悟。

培养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素以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而脍炙人口。所以,鉴赏古诗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古诗词中,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又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自信坦荡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道亲情,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朋辈友谊,更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谆谆教诲……这些无不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它们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和塑造健康人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意存高远,它所包含的哲理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修养,丰富人的思想。

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

功利教育,机械训练 目前初中生鉴赏古诗最大问题还在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始终在逼迫教师只能围绕着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式的强化训练。因为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很多教师还是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吟诵、识记和默写上,以先确保拿到考卷上默写部分的10分,这样的教学设计误导了学生,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被扼杀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在所谓的“三分诗靠七分吟”思想指引下,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这个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读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变成空洞地“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重视背诵,对于诗的内涵理解可以说是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古诗学习的效果。

重视讲授,忽视品悟 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常不被学生理解,加之语言高度凝炼,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一知半解。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没有深刻地体察诗人的灵魂,读懂言外之意,句外之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鉴赏心得,内化过程受阻,所以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再声情并茂,学生能领悟的也就是凭个人喜好程度而定。事实上最成功的鉴赏方式是激发学生自主品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对古诗的学习才不会轻易遗忘,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细碎富余,系统不足 中学所选古诗,穿插在每个单元,有的按主题思想,有的按表现技巧来划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是根据单元要求,就某一篇古诗进行的解读,作家、背景、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很少举一反三,最多同类文体,同主题作品会做个比较。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都是诗歌史上的一粒明珠,若只是剖开一断层,难免影响了整体的美观。

此外,还存在重翻译轻领悟的现象,目前古诗词的教学也大都是解释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再翻译全文,以便让学生尽快识记内容。教师的教学设计未能启发学生对诗文进行整体感知,只是把重点放在单个字、词上,这就等于阻止学生去领悟诗词更深广的意义,就更谈不上领悟诗词的美妙的意境。更有甚者断章取义,主观臆断,或无中生有,导致理解有偏差。

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策略

多渠道地把握古诗词内容 一是关注诗歌的标题。题目是诗词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词的灵魂。我们在鉴赏一首诗的时候最先感知到的就是诗词的题目,接着再进行整体感知,去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古诗中有的题目反映主题思想一目了然,比如《迢迢牵牛星》,学生读到这个标题就会有联想,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关于主题思想不必过多探究就已经可以有结论:那就是痴情男女的相思愁,以及抒发对天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同情。而有些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又句句在写望。先远观后近看,再从清晨至黄昏看。二是重视背景资料。有时又称文学常识,文学背景。一般包括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思想变化、时代状况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介绍背景材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都说“诗言志”,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感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不同,他的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必然不同。比如在教授诗歌巅峰时期的两位大家,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诗作风格不同,表现内容不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生活的经历不同!三是关注诗中关键词语。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有的关键词语就是本诗词的诗眼,如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本诗的诗眼,本诗的前六句都在描绘泰山神奇秀美、雄伟壮丽的景象。而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写想象中的登山之情。同时,表现出了他豪迈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诗中所有的远观近看都是为最后的志向服务的。所以,把握住关键词句等于理解了诗词要义,同时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多角度体会古诗情感 一是借助意象,体会情感。在诗词中,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古诗词中的意境与形象。“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是诗的核心元素,诗人借意象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聊到了许多“意象”。有圆有缺寄托思乡的明月;代表时间流逝的春秋变化和斜阳晚钟;春风、柳树、芳草、莺啼那是春的“意象”,荷叶、梧桐、芭蕉那是秋的声音;田园林泉是寄情山水,出世脱俗的一种状态;登临是叹息,是思念,也是离愁。读懂诗中的“意象”就能让学生更加贴近诗的本意,更易体会诗人藏在诗中的心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也是读懂诗人的唯一途径。

二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诗词的作者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往往会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做诗大多有感而發,或咏物、或抒情、或叙事,但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那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最后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诗的前两句,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这里作者将辞官回家的自己比作“落红”,将“苦难深重的祖国”比作“花”,通过这组比喻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回乡,但他还会一如既往为祖国、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通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的语言,只有作者朴实的,真切的感情。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比喻抒发了一个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情感。

多层次分析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是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解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理清作品主题思想,还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作品如何巧妙地将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读者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手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愁云惨淡”描写的是气氛。此处风雪送客图所表现的惆怅情怀,与诗歌开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边塞风光形成对比,显示诗人情感上的矛盾。此外,笔者认为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吟诵不能因为其教学效果不佳就否认其存在的必要性。吟诵古诗词的必要性这里就不赘述,关键是怎么设计教法和学法,比如诵读,其实可以通过各种细化来实践吟诵的作用。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有鲜明的音律特点的,那么先从停顿开始,懂得照顾音步,其次注意字音的轻重,再者注意语调的变化,最后根据体裁不同调整语气。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