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2016-05-30臧安军
臧安军
摘要:语文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是小学学科的重点建设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志。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将严重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旺,这也正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已经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下融入到了正式的学校教育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当指引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挖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字训练,还应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其中受到众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增强挖掘教材的能力,并且结合教材中有关的心理因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深刻挖掘教材,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对话,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心理教育因素十分明显,可以直接用到文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分别设置出小马、老马、老牛和松鼠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不断地感受小马在过河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性,学会独立,敢于独立,减少依赖。学生通过这样的不断感悟和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减少依赖意识,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十分重要,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学生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够节约课堂时间,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充分的课堂阶段,教师又该怎样在课堂上捕捉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当教材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这也正是最好的契机,但是教师不能完全将课堂割裂,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将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学生的情感比较容易激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逐渐趋近于饱满阶段的时候,教师热情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萌芽的关键时期,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的找准契机,用心捕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的灵活性较强,语文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延伸。開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契机。教师应当善于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机会,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以更强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不仅只是一些固有的知识和文章,也有很多结合当前时代背景编织出来的社会性的实践和口语交际,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辩论赛、朗诵比赛、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学生会比平时的普通课堂带有更多的热情,也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心理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心理状态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实践随之改变,根据参与活动程度的不同也能够受到更大鼓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活动”为“教材”,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愉快地体会和感悟。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让我露一手”的实践活动,将家中的炊具都带到教室里来,让学生自行分工进行合作,自备食材,进行烹饪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提高,他们既学会了分工合作,还能感悟生活的真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和感悟成功的喜悦之情,遇到挫折也应当迎难而上,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加强交流,还能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合作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开辟出新的教育天地,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巧妙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循序渐进,做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