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6-05-30
从习惯养成和心理准备上做好幼小衔接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校外专委会理事长丛中笑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过渡得不好,儿童会长期不能适应学习生活,不仅影响儿童的发展,也会影响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过渡得好,可以促进儿童迅速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上的准备,更多应该是习惯养成和心理上的准备。
(摘自2016年6月12日光明网)
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惩治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律师秦希燕表示:“面对校园暴力频发,在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引导,惩治暴力信息的传播。”秦希燕建议,应建立健全校园暴力事件定性和责任追究常态机制,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惩治制度,加大对青少年行为矫正的执行力度,社区矫正法应尽快出台,建立未成年人特殊教育体系。另外,应建立健全专门学校教育制度,对不被起诉、被判非监禁刑、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教育矫治。
(摘自2016年6月11日《新快报》)
并不是比别人优秀才会更幸福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心理学家毕淑敏指出: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摘自2016年5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高考应回归其教育功能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校长周晓阳指出:“高考誓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当高考成为“敲门砖”,学习中求知的乐趣就荡然无存。那些激励口号,承载了莘莘学子对高考成就人生理想的热切期待之情,也隐含着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之情。高考只有从过于强烈的功利性中掙脱出来,才能回归其教育功能。
(摘自2016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