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16-05-30李钰婧赵慧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李钰婧 赵慧

摘 要: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况,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目标规划模糊、自我认识不到位;并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系统性不强。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班级建设、个体咨询建设。

关键词:农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64-02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途径。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从入学初期就开始对自己今后想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以此为目标,不断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努力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逐渐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技能特长、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并在各个阶段适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步入理想的职业生涯。近年来,各高校和学者们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与研究。遗憾的是,研究大多站在国家政策或高校职业教育的视角,与大学生实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贴合度不够密切,对不同类别高校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华中农业大学这一农林高校个案,深入探讨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况、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对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目标规划模糊、自我认识不到位是大学生中求职择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毕业班级挑选学生进行访谈,试图从学生角度挖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现就上述情况分别论述之: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的内在驱动力[2]。很多学生从入学起至毕业,很少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访谈中,有多位学生都曾向笔者透露过“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后的事情,现在不考虑”等想法。正是因为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薄弱与规划能力的缺乏,造成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强烈的茫然感、无助感。

(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模糊

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在选定职业领域后,希望未来所要达到的具体成就,是大学生在职业领域理想的具体化,它既代表着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也指引着大学生的行动方向[3]。通常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如在访谈中一位学生说道:“大一那会儿,我报了农学专业,考虑到现在绿色食品很受欢迎,我就打算毕业之后回家自主创业。大二时,我听说我们专业的学生都到农业企业去了,听说工作还行,我就想去工作了。等到大三的时候,我看很多学姐学长都去考研了,我也觉得现在本科学历不值钱,还不如再读个研究生。现在我都大四了,我看到很多同学考公务员,我也想试试。”至此,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的体现,学生往往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模糊,甚至人云亦,云全无已见。

(三)自我价值认识不到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自信心不足。访谈中,一位出身农村的学生表示:“我来自农村,村里上大学的不多,村里人听说我读了个农业大学,嘲笑我说书白读了,跟在家种地是一回事”。为此,导致很多学生都被贴上“读书无用”的标签,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低估。

此外,社会认同感的偏低也是导致自我价值认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有不少学生表示:“我这个专业,听学长学姐说,工资低得可怜,一个月在两三千块,而且工作又苦又累”。应当说,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的,农林类行业的就业市场的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轻农苦农”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农业大学生起薪较低、环境艰苦、农业大学生就业难等。

上述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普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性格保守,不爱表现,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成因

应当说,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规划目标模糊、自我认识不到位是多种原因交相耦合的结果。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其中,学校一方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对于农林高校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就目前来看,不少农林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4],具体表现为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系统性不强两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不强

本案例是一所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农林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应该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目前,一些农林类高校盲目扩充,设置越来越多的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和特长类的专业,由于其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让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在职业生涯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以笼统、粗略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相关知识,而缺乏具体的、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就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二)生涯规划教育系统性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整个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起着提纲契领的作用。高校里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有: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讲座、招聘宣讲、一对一就业辅导等。但我们不难发现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系统性不够。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包括生涯测评、职业生涯规划通识课(2次/学年)、个体的职业辅导和一年一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应当说,这与完整、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相去甚远。而实际上,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农林高校可供采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多样,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工作。既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如果高校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供选择的空间就会变大,其接触到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就会不断充实起来。

三、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解决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张耀灿等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四要素”理论,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参照“四要素”理论,在农林高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势在必行,这种教育模式将对农林高校就业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5]。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大多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应当未雨绸缪,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调查还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虽然陌生但具有较高的探索欲望。因此高校应据此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并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目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班级建设、个体咨询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起步不久,在课程研发和内容设置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生涯规划教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把相关课程作为各年级的必修课而非某年级的通识课,列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萌发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高校应当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从意识层面,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知识层面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各阶段的特点,认知自我、感知职场,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发展理论;从技能层面让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环境探索、生涯决策等生涯技能及人际交往、沟通交流、自我管理等通用性技能;最后,高校应当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集中培训和选派学习,建设一支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师资队伍[7]。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班级建设

班级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良好的班级建设模式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知识辅导是切实可行的。高校应当抓关键节点,加强生涯规划年级主题班级建设。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每学年各年级生涯规划的主题,班级建设围绕不同年级的主题展开探讨。以年级主题的班级建设一方面符合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年级侧重于班级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开放式的学生骨干选拔,班级建设主题定为“帮助新生融入大学(或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二年级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且大部分学生有了初步的生涯规划概念,主题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社团活动等,班级建设主题设为“提升综合素质”;三年级学生差异性增大,自我意识增强,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降低,主题侧重于网络信息群建立、虚拟班级的搭建、学生群体分类进行指导等,建设主题定为“帮助学生‘三自管理”;这一阶段可以组织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组织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以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四年级学生会更加关注毕业去向和个人前途,因此班级建设主题为“服务学生毕业就业”。侧重于组织建设的调整、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就业帮扶与服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以及毕业生文化建设等。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咨询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化特点,它会因为个体所处的阶段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更多的是普及理论知识,更专业更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依赖于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咨询势在必行。大学生初入象牙塔,缺乏社会经验,对专业的就业前景只有模糊、粗浅的感性认知。通过加强个体一对一的专业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高校可视实际情况成立咨询小组(可设在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专业化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定期聘请该领域知名专家和专业咨询人员前来“问诊”。此外,为帮助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加充分的探索自我,科学客观的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高校应当推出生涯规划的测评系统,通过大学生的性格、能力和自己潜在的职业兴趣等多方面的测评组合,提供科学详实的专家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全方位的将自我结合到现实社会中,进行个性化、科学化的规划分析。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来源于新华网报道: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6-77.

[3]陈秀珍.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缺失的原因分析[J].科教文汇,2007,(3):45—47.

[4]李慧静,高玉娟.论农林高校基层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6]孙国胜.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7):85-87.

[7]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8-45

[8]崔寅,李秉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5.

[9]彭正军.美国大学生生涯辅导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5.

[10]马于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8-20.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