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目标设置与陈述的探究
2016-05-30张桂红
张桂红
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的设置教学目标,科学的陈述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字要成功,应该“备”字先行,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目标;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36-02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因此,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和陈述应该是具体、明确、清晰、可操作的。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效的学习也是始于准确的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灵魂,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评价一堂课的忧劣。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教学评价有许多标准,如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的思维是否清晰以及学生参与的程度等等,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果通过测量,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或完全达到,那么可以认为教学是有效或高效的;如果教学目标大部分没有达到,那么不论课堂如何生动、感人,教学仍然是无效或低效的。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媒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要设置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在分析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储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完成任务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而设置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测。例如在设置“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节课的目标时,首先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是“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组成。”“描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知道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以及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其次,是对学生的起点进行分析,由于血液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也有过流血和抽血的经历,了解与血液有关的疾病如贫血,因此学生对血液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含有哪些成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为什么每次体检都要抽血,究竟通过分析血液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因此本节课适宜以学生的日常的认知作为教学起点,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中各种血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一定的数量,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
2.克服传统教学目标设置和陈述存在的问题。传统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笼统而不可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设置和陈述的范例不合格。由于我国的教学论主要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如何通过目标的科学论述,促使教学科学化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化。用这一原则相对照,我国当前作为范例供人模仿的教学案例中的目标陈述大多数是不合格的,包括特级教师的目标陈述也是这样。
第二,行为主体地位错位。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陈述的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如“帮助学生学习……”,“通过……使……”,“培养……能力”等这类陈述说的是教师做什么,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置就是陈述老师做什么,这样的设置不科学。
第三,行为动词错用。用过于概括性的、含糊不清的、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没有具体指出这些行为可以用可观察、可测量、具体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具体行为。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而不是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例如“学生领会……”等陈述是不恰当的。
3.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以“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描述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难点。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为血浆和血细胞;
(2)说出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3)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4)描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读懂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三、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使用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式。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教学策略。例如,为了达到“流动的组织——血液”设置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观察试管内血液分层现象。教师在课前为每小组准备好三支试管,一支是2mL血液+与抗凝剂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支是2mL血液+适量抗凝剂(静置时间较短),一支是2mL血液+适量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支试管的血液状态,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完成目标(1)和(2)。
任务二: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根据红细胞数量多,白细胞的体积大的特点,可以完成目标(3)。
任务三:自制教具,角色表演。课前让学生分别准备三个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气球,一个装了较多水的红气球(可以用手指上下轻轻挤压,能出现两面凹的状态),一个比较大装满水的白色气球,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气球。第一步,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52-54页;第二步,让学生分别代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从它们的形状、特点和功能来就行表演;第三步,学生填写下表,完成目标4.
任务四:读懂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笔者利用收集到化验单,通过分析血常规中的各项指标,说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成分的含量都是有一定范围的;利用“贫血”、“醉氧”、“炎症”、“白血病”、“血友病”、“血栓”,说明血细胞正常值和生理指标“适度”的重要性,完成目标5。
四、教学目标设置和陈述的良好性分析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流动的组织——血液”的目标陈述中,行为主体都是学生,在此省略主语“学生”。
2.教学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对于上述目标(3)来说,学生在显微镜下能找到红细胞和白细胞就可以说明,对于上述目标(5),学生能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能完成问题2就可以说明,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这就是使用外顯行为动词来陈述教学目标的好处。
3.教学目标的陈述体现了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通过上述目标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要掌握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且要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利用一些生活知识(如能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解释化脓、贫血)等,可以通过多动手、多合作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也可以知道利用哪些习题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如辨别三种血细胞的形态,能解释对于一些出现贫血、血友病的患者的原因,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狮峰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主编.初中生物《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