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不再高冷 科技服务民生
2016-05-30叶乐峰宋雅娟
叶乐峰 宋雅娟
时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发展航天,对百姓的生活有什么用?在有的人看来,航天技术高高在上,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下凡”,飞入“寻常百姓家”,服务着我们的国计民生。
为国家信息安全铸盾
据统计,中国93%的计算机仍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处理器,而近年发生的Windows蓝屏、Windows XP停止提供服务、“棱镜门”等事件,频频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
“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魂。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信息安全命脉始终握在别人的手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所研究员蒋志翔说。
为全面推动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航天科工集团按照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的要求,整合集团内外部相关实力单位的技术,形成覆盖CPU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承担起“自主可控”的重任。去年7月1日,我国首个涉及上千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在集团投入试运行。
此外,航天科工集团经多年打造的“金税、金卡、金盾”三大系统,被誉为新税制“生命线”和“撒手锏”,成为打击偷漏税的一柄“利剑”,服务着国家经济安全。
树立“智慧城市”样板
“城市,讓生活变得更美好。”但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我们所期待的呢?
在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翔看来,智慧城市是这样的:一个生活在智慧城市的人,手握移动终端,轻轻触摸一下屏幕,即可完成医院挂号;将有一套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食品和药品的“行踪”;“交通流”合理分布,人们可以规划最优出行路线。
“航天科工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城市管理,有巨大的优势。”周翔说,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航天科工的传统优势,航天科工还拥有亚洲最大的系统仿真中心,这为智慧城市规划仿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城市,地下管线繁多,再加上多头管理、野蛮施工,曾出现一年挖断百起管线、损失近亿元的情况。航天科工集团带着航天高科技技术进驻了老东北工业基地,开展哈尔滨智慧城市系列项目的建设。项目利用卫星应用技术,建立地面信号增强站,可以实现管线精确定位。建成的监控系统可以检测管线泄漏、渗透、爆管,有效避免了挖断、漏点隐患。
智能机器人挑起“智造”重担
“中国制造2025”划定了10个重点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和机器人等。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积极投身智能制造,以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摸索具有航天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近几年,三院积极培育机器人产业。”三院院长李立新介绍,三院机器人的研发已经涵盖机器人系统、人工智能等五大专业。打上“航天制造”标签的机器人也已悄然走入诸多领域。
此外,面向反恐、侦察、排爆、核电站巡检、煤矿巷道探测等方向,三院33所开发了中、小型移动类机器人。“机器人不需要休息,不要加班费,更不会跳槽。”当被问到为什么搞机器人研发时,33所智能机器人研究室主任张新华幽默地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