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1978—2007)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历史人物相关试题分析

2016-05-30范璐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知识高考

范璐

摘 要:以近三十年(1978-2007)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为主体,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试题出题角度单一、分析论证要求较低且缺乏联系对比。第二阶段为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历史人物试题单题涉及人物数量增加,出现材料分析且分析论证要求加大,以时间跨度的增加来考察能力。第三阶段是2000年-2007年,基本不考查历史人物生平事件,更加注重材料分析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总之,近三十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逐渐对记忆要求降低,对学生能力要求不断增加。

关键词:高考;历史人物;知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24-02

历史学科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历史人物,时间、空间是相对的,但历史人物始终在历史的范畴里,无人无史,所有的文献、事件、史实都是由人在创造。近三十年来(1978-200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与历史人物分析相关的试题在随着高考试卷命题的改革和对学生考查素养要求的转变,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三十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有关历史人物的分析题进行纵向的研究,把握高考人物分析题的发展脉络,对当今历史教学提出一些见解。其中历史人物的分析题主要来源于主观性试题,因此不涉及任何客观性试题。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

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分析题只涉及问答题和名词解释题。其中名词解释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郑和(78年)、戊戌六君子(80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81年)、甘地(83年)、洪仁玕(84年)。其中一人为世界史人物,其余四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问答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六人,分别为周恩来(78年)、孙中山(79年)、唐太宗(82年)、李鸿章(85年)、康熙帝(87年)、诸子百家(88年)。这六人全部为中国史上的人物,其中三人为古代史人物,三人为近现代史人物(李鸿章归为此类)。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79年问答题为“举出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革命活动(12分)。”从这道题的设问上可以看出基本上没有超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范围,着重考察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现在看来这道题的设问过于直白且是单纯知识记忆,但在当时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致的。而这道题的答案设置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分作三个时期,列出18个要点,可见答案过于机械化。如今这类直接评价人物的试题基本不会出现在高考中,即使考察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人物,也会将其放在材料题中进行考察。

综合来看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第一,历史人物的出题角度单一,除去名词解释部分,问答题部分基本是一个历史人物单独成为一道题。第二,分析论证的要求较低,基本是从某一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或是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缺乏联系对比,没有就两个以上人物进行比较的简单模式。

二、第二阶段:1989年-1999年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开始推进考试标准化。这一阶段涉及历史人物评价的试题题型主要为材料解析和问答上。其中共9道试题,除92年、93年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其余皆为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孙中山(92年、93年)、魏源(93年)、洪秀全(93年)、康有为(93年)、毛泽东(93年)。这五人全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材料解析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八人,分别为魏源(89年)、顾炎武(93年新高考)、唐太宗(94年)、墨子(94年)、秦始皇(95年)、汉武帝(95年)、南唐烈祖李昪(97年)、邓小平(99年)。这八人全部为中国史上的人物,其中六人为古代史人物,两人为近代史人物。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93年的問答题为“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13分)。”这道试题在当时广受好评,它强调了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贯通,注重考察学生分析比较、评价、论证的能力。此题一共13分,要求考生把人物的基本思想提炼、归纳出来,然后分析其影响。从知识方面来说,这一题属于探索史,掌握了这个线索,就知道从魏源到毛泽东在面临列强侵略的情况下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以及他们的艰苦探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内容方面来说,试题有较大跨度,从魏源到毛泽东,横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另外也与当时的社会热点紧密结合,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试题中考察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问题。

95年材料解析题为“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1分)。”这道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其基本特点是提供一些史料并提出若干问题,可在不增加考生记忆负担的情况下,考察他们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高考命题的考察方向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题目考察学生对秦始皇、汉武帝有关方面的评价和比较,同时将人物的相关活动和“秦亡汉兴”这一历史现象有机联系起来。像这种试题内容出自教材,但又与教材存在差异的试题在当时获得较高赞赏,“这种引用新材料、创造情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作法,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出现历史人物问题以来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也为后来的高考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整体的难度有所提高,单纯靠识记得分的题目逐年减少,更强调考查考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答题及材料解析题考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增加跨度来实现的。第一,题目中涉及的人物数量增加,可单独某一历史人物一人成题,也可出现以一系列人物成题。第二,分析论证的要求提高,不再是单独论述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而是基本从某一历史人物的某段论述展开分析其思想观念,或是两三个人物提供材料进行对比,且材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三,提高了联系对比的要求,既有纵向贯通,也有横向联系。第四,逐步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试题的命制“从与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设计突出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试题”。

三、第三阶段:2000年-2007年

自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逐步推广“3+X”方案,高考试卷开始多元化,本文只分析2000年-2007年的全国卷。其中,2000年-2001年试卷为单张历史卷,2002-2007试行的是文科综合卷。其中共5道试题,01年的试题是单独成一道题,其余都是作为一道历史题中的一小问出现。材料解析题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武则天(01年)、汉武帝(03年)、哥伦布(04年)、周恩来(05年)、孙中山(06年)。其中一人为世界史人物,其余都是中国史人物,且古代史占两人,近现代史占两人。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这一阶段试题都是从历史人物入手,但并不考查历史人物,只是通过与这个历史人物相关的某个历史事件来考查当时的背景、作用、影响,如“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若是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是可以进行总结出来的,因此更注重學生的信息材料提取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这也是现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直强调的目标之一。这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历史试题基本沿袭前一阶段的风格,而2002年后的试题都基本不涉及对人物的评价,大多是从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这样较小的知识覆盖面去考察多种学科能力要求,考察内容也多为基础的知识点,且以现实问题进行引入联系。

四、试卷分析总结及思考

(一)试卷分析

试题的题型经历了“名词解释、问答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并在2002年后基本全部为材料分析题。

试题的数量在1978-1999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个别年份不涉及历史人物分析,也有个别年份会出现两道历史人物分析题;在2000年开始逐渐减少,并且在2002年后的试题已基本不涉及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件的单独分析。

涉及历史人物分析的题目基本集中在对中国史人物的分析。在1978-2007年间,历史人物分析题共有23人,其中中国史共21人,而世界史人物分析的仅有甘地(83年)、哥伦布(04年)2人。中国史人物分析中古代史11人,近现代史10人,其中汉武帝、魏源、毛泽东、周恩来分别出现两次,而孙中山出现次数最多,共出现三次。

试题内容上逐渐降低了对记忆的要求。全面考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对比等能力的基础上,又把重点放在考察队史实的理解鉴别力、根据史实提炼要点,形成观点、归纳特点或论证观点的能力更侧重于智力与能力的考察。

试题的评分标准上由第一阶段中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逐渐完善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开始重视从所学内容中提炼观点并增加了扣题和条理分,到第三阶段依据教材内容和审题要求,重新组织答案,以一种全新的表述形式出现。这样的评分标准,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也能够符合中学历史知识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中也可以看出高考总体命题技巧日益发展,摆脱了过去一直存在的意欲考能力,结果只考了记忆的现象。测试目的与层次的控制更准确,试题效度大大提高,成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起到了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可以可看出考题与国内外热点问题联系更加紧密。

(二)一些思考

如今历史学科各省推行独立出题,命题形式不断变化,日趋完善;内容也日渐符合社会需求,出现许多新特点。在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中,基本不会再出现纯背诵性史实知识这类,更多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理解、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将是现行高考改革的一个大的趋势。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量向学生进行补充,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贯穿历史,掌握历史。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学生能够逐步懂得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历史是在改革和革命、进步和落后中不断前进的。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才能逐步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凡.1995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评析[J].历史教学,1995(11).

[2]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组.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J].历史教学,2000(3).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知识高考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人物说史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