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山”的意象
2016-05-30赵慧敏
山川给予中国古代诗人许多丰富的创作灵感,诗人们通过“山”意象向我们传达着不同的意蕴。古诗中“山”的意象或是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单纯描写;或用以指代明君、决断者;或象征隐逸者所追求的田园山川生活;又或指代江山版图。本文笔者将人教版语文教材古诗中出现的“山”意象进行分类解读。
意象即意中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借助的客观物象,以期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作者多通过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临摹,力图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比如,诗人用“梅”表达清高、傲雪凌霜的意趣;通过“松”或“竹”传达坚韧不屈,坚贞的气节。
“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山峰并立的形状,它是我国先民对自然山川形象的抽象提取和概括。人类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中,山赋予我们祖先以灵性与智慧。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人类对“山”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对大山一种独特的心理感情随之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诗人选择通过“山”这一意象传达着各自的意蕴。笔者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取了所有有关“山”意象的诗句,由此进行分析“山”意象在古诗中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共有22篇古诗词,其中有8篇提到“山”这一意象,以下笔者根据诗句中“山”所传达的不同意蕴,将这8篇涉及到“山”意象的古诗进行分类分析。
一、单纯对自然风光中“山”的描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止于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跑上椒树林立小山丘稍作停留。这里“椒丘”指长着椒树的山丘,是单纯的山的描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苏轼的《定风波》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料峭吹的酒醒了,有些冷,正巧迎来山头阳光斜照。这里的“山丘”和“山头”都是单纯对自然景物中山物象的描写。
二、指代埋葬的地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孔雀东南飞》结尾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两家人都要将他们合葬在华山附近。这里除简单的叙述合葬地点之外,当然还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意境。
三、作为明君能者的象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川不满足自己的高度,海也不满足自己的深邃。如果像周公那样广纳贤才,天下人心一定都归向于我。显然这里的“山”象征着求贤若渴的开明君主。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儒家对山川的态度,他们认为山是仁者的追求,而儒家思想又是以“仁”为核心的,可见“山”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四、象征隐者追求的田园山林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天性,本性原本就热爱山川田园生活。这里的“丘山”显然不仅是指山川湖泊,而是指陶潜所向往的山川田园生活。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中少不了“山”给他的启迪。
之所以上面笔者可以大胆的说这里的山象征田园生活,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常将 “旧山”、“故山”比作“隐逸之处”,所以后来也有“小隐隐朝市,大隐入丘樊”(白居易《中隐》)的说法。如此就显而易见,“山”意象可以指代远离尘嚣的田园山林生活。
五、“空山”
“空山”即空旷的山林。这里之所以将“空山”单独分类解读,是因为这种提法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并且随着这种用法的世代流传,其本身附带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意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句的意思是,只听到鸟儿在古树上凄悲的鸣叫,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绕。又听到杜鹃鸟在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旷的山林。《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时写下通过描写蜀地山川险峻难走,喻仕途艰辛,功业难求。李白通过“空山”向我们描绘了空旷、寂静、没有人烟的山的意境。“空山”在这里代表空旷、寂寥、悲寂的前路。
但“空山”这一意象也不仅有以上一种意蕴,不同的诗人在运用时,向读者传达着不同的意蕴。比如,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两字更传达着“世外桃源”的意蕴,可见在王维眼里的“空山”是他的世外桃源。
六、“江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这里的“江山”显然指代的不只是江河和山岭,更深的意味是国家政权。
“山”的意象在古诗中传达诸多意蕴,除以上笔者从人教版教材古诗中提取的意蕴和象征意义以外,还有一些,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的“山”是暗指心灵深处的神秘地域。又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达着我国自古以来登高思亲的传统习俗和情感。再如“寒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总能带来一份慰籍空灵的享受和启示。 “南山”历来与男女爱情联系在一起等等都是“山”作为意象向读者传达的不同意蕴。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世发.我国古诗中“山”的精神意蕴.[J]文学语言学院.2013,(24).
[3]胡秦葆.论王维诗歌的山意象与水意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由娜.国风诗中的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4.8:101-103.
[5]贺莉.唐诗中的“寒山”意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5,(8).
(赵慧敏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