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模具课程的应用研究
2016-05-30李永
李永
摘要:为增强中职模具课程教学实效性,本文作者在本课程开展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中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职;模具;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36-02
就本质而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按“双元制”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通过校方与厂方的“双元制”合作,为学生提供“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学实效性。为此,本文作者在中职模具课程中开展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一、研究内容、方法与对象
1.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课题研究内容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模具课程应用的实效性。在研究方法方面,开展实验、调查与测试,然后统计分析其数据。
2.实验时间、地点、对象与控制。本课题实验地点为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及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选取本校模具与机电相关专业2013级2班共76名学生作为受试者,一班为对照组(36人),另一班为实验组(40人)。对照组按照“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打天下”的“满堂灌”模式进行中职模具课程教学;实验组以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由于本校对新生随机编班,两个班新生都未学习过模具课程,在学习起点上无显著差异,实验有效。
二、实验程序
本课题实验按照准备阶段→探索阶段→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等环节开展。具体如下。
(一)准备阶段
1.教师加强实训。一方面,模具设计,尤其是形状复杂产品的立体图形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设计与造型的经验和技能,在本课题实验过程中,厂方要求校方完成高难度的模具设计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为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同时具备教学、设计与造型的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厂方要求校方完成涉及磨、钳、刨、铣、车等方面高精度的机加工更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教师还要具备很强的机床操作经验和技能,为积累经验、增强技能、解决关键技术的教学问题,教师深入企业向实践经验多、实操能力强的模具技师学习,加强实训。
2.学校鼎力支持。在模具课程中推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单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未够的,需要学校加强建章立制,在模具设计、加工所需要的时间、设备、仪器等方面,激励、支持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模具教学校企合作。
3.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源于企业从中得到的利益,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营造“合作共赢”的局面。厂方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获得校方在人才、技术、设备、仪器乃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其潜在积极性是可以充分挖掘的。
(二)探索阶段
1.校方着重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弄清教学与项目的关系,因此,可以先承接厂方的业务进行产品设计与加工。实验刚开始时,由设计与造型经验丰富、业务实操能力强的教师亲自操作,按厂方要求完成业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然后由教师指导部分优秀学生操作,其他同学一边观察,一边协助。
2.为有序推进校企合作,校方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铜工→模仁→整套模具的顺序,逐个承接厂方的加工小项目。例如,以来料加工的形式承接铜工项目,铜工项目涉及proe分型、master cam加工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为满足不同的光洁度要求,要非常巧妙地运用不同的铜工加工方法,在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何铜工加工项目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方法、经验,这样,针对铜工加工项目的探索就结束了。接着探索下一个小项目,直至探索整套模具加工项目。
(三)实施阶段
在探索阶段,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全面而正确的、可以指导校企合作的方法、经验后,本课题实验进入实施阶段。本阶段实验按照小规模实施阶段→中规模实施阶段→大规模实施阶段的顺序开展。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实训机会。如果按照“满堂灌”模式开展模具课程教学,学生根本无法获得技能实训机会。开展本课题实验后,实验组学生每人完成几十套模具加工项目,实际操作机会大大增多,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大大增强。
2.开展一体化教学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在校企合作初期,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每个教学项目的活动分为紧密衔接的理论教学与加工实训两部分。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围绕厂方提供的加工项目讲授教材以及项目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在加工实训环节,由教师按厂方要求在第一时间带领、指导学生依照小组合作训练的方法,按质、按量、按时分组完成实训作业,这些实训作业就是每个教学项目所涵盖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点。例如,设计与造型、编程与分模等,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参照小组合作学习、实训的方法分阶段实施,将学生分组,由各小组学生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与造型、编程与分模等项任务以及磨、钳、刨、铣、车等项工序。当然,模具加工实训任务,除了紧扣课堂上理论教学的内容之外,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任务的轻重、难易程度分层次安排。例如,对于一些厂方提供的紧急加工项目,尽管教师还未讲授与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仍然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在了解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参与到课外实训中,这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优秀的程式或先进的工艺完成紧急的模具加工项目。学生完成实训作业后,根据其项目成果,在经济上适当予以补助。
(四)教学评价阶段
主要体现在实验组学生互相评议各小组在合作学习、训练中所取得的项目成果。教师观察项目成果后点评,分析问题及其原因,掌握每一个项目教学的动态,及时查漏补缺。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实验后期,两个处理组学生参与理论知识闭卷考试以及实操技能考核,测试内容涵盖从事模具岗位工作必备技能和知识。然后统计、分析成绩,整理、归纳调查以及实验记录。结果如下。
1.在学习兴趣方面:93.2%实验组受试者认为,应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边学边练,在学习模具理论知识与企业在模具生产中积累经验,在学校教师以及企业模具技师的言传身教下训练岗位技能。所以,主动参与到具体形象的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78.6%对照组受试者认为,在“满堂灌”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而抽象的理论越来越多,难学、难记、根本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2.在团队精神方面:96.8%实验组受试者认为,在各个项目实训中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训练,在团结协作的教学氛围中各显神通,团队精神生动具体地呈现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活动中。92.3%对照组受试者认为,在“满堂灌”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交流、合作,难以培养团队精神。
3.在教学质量方面:通过对两个处理组学生开展理论知识闭卷考试以及实操技能考核,发现实验组、对照组分别有91.7%、12.1%受试者能够掌握模具岗位工作的关键技术。调查结果显示,89.6%实验组受试者认为,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融为一体,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对模具的整个制作过程都参与,在校期间就已经为企业加工了几十套模具,具备了模具技师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教学质量及其实效性显著提高。82.2%对照组受试者认为,在“满堂灌”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习是学不精的。
4.在学生就业方面:“技能立教,就业兴校”是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模具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企业可以了解学生状况,学生可以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岗位要求,三方的相互了解,对促进学生就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毕业生在专业对口岗位就业的,占98.5%,而对照组为38.8%。
5.在经济效益方面:在本课题实验中,校方为厂方完成了部分项目任务,从厂方获得12.8万元的报酬(全部作为补助支付给实验组师生),同时,节省教学成本6.3万元,厂方节省加工费8.5万元、培训费2.1万元。
(二)讨论
1.关于校企合作的形式:一是来料加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来料加工项目的实践操作,培养技能。二是协作开发,校方利用闲置场地、设备,厂方来料并派来模具技师,学校教师以及企业模具技师共同指导学生训练,协作完成模具的开发与制造。三是合作办厂,学校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一些有稳定模具项目外发加工的非模具专业企业合作创建模具厂,实行校企合作,学校可在厂内开展教学活动。
2.关于校企合作风险的规避:如何避免校企合作给校方带来急功近利的消极影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校方要立足长远,在校企合作中,既要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创新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又要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解决毕业生的出路。其次,校方要坚持“以效益为辅,以育人为主”的原则开展校企合作,按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开展技能实训,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标准设置课程,选择合作项目及其方式。再次,校方要规避厂方把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为此,要明确厂方对人才培养的责任,为保证教学与产品质量,厂方除了要参与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外,还要向学生传授模具设计、加工的方法、技巧与经验,传播企业文化,让学生融入模具制造的环境中。
在校企合作中,校方追求的是学生技能实训的机会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厂方追求的是利润,所以,校方帮助厂方解决生产和经营的问题,厂方帮助校方解决关键技术的教学问题,双方才能从中得到回报,实现各自追求。
参考文献:
[1]张荣胜.推进区域校企合作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