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生活德育观念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2016-05-30王金华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儿童

王金华

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而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新的世纪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寄宿制学校,我们的对策是,确立“生活教育”德育思想,提出学校德育应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

一、德育应走到学生生活中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国外有位教育家说: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而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二、学校德育如何走到儿童生活中去

在观念上,教师要认识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强迫他们服从,歧视顽皮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是对神圣的教育的亵渎。

1、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学科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如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迅速感悟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收到陶冶情操、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要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环境保护的重要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他们朗读和发言,让他们体验成功,寻找自信,缩短差距。

2、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显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因而,在课堂学习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创造师生间交往关系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建构着自我。另外通过生与生、生与他之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和生活情境中,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与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3、家庭生活,应重在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物质的贫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弥补了学校德育的软弱。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家庭教育,往往把生活中的困难、劳累和挫折都由家长去代劳,民谚说得好,“勤劳的母亲养了个懒女儿”,而这些孩子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面向未来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社会实践,应重在参与。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三、德育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一切德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尊重他们,放活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认识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德方面的活动和情感方面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注重发扬主体精神。每次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2、注重坚持全体参与。开展各项活动,班干部和音、体、美等尖子学生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特别多,相反,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我们应抛却浅薄的功利观,走出应付中心工作的任务式小圈子,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教师应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他们身上最优秀、最灵动的天性。

3、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班队活动也根据学校、级部、班级特色,开展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天降大雪,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踏青、放风筝;在野外开展自护、自救的演习;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一起改正一个缺点;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另外,应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如“活动生成模式”,先是教育者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关于发展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炼德育活动主题。然后提供机会、场景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即把问题化开去,从中找共性的教育因素。随后,注意引导,并指导学生抓问题的实质,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述几个环节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必将成为创造性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德育教育点和德育活动契机的过程。这样,德育目标不断由一个个活动的真实进程丰富着、推进着。生活、活动不断交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儿童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