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要做好“三个结合”
2016-05-30马飞
马飞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目标性、针对性、丰富性、层次性、选择性等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很好地协调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如何更好地衔接古代诗文和近现代诗文?怎么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盘活起来?这三个问题,考验语文教师们选择与甄别的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好这“三个结合”,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呢?笔者在此陈述自己的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协调课内课外知识,做好高度上的引导和宽度上的拓展
在语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在选修文本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语文课,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典篇目,学习它们,可以与先哲先贤对话,汲取他们的巧妙才思。但教材内容单薄,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够的。他需要不断补充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弥补课堂有限的知识容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经典文学名著。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悟它们的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与名著亲密接触,对于经典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在阅读中愉悦身心,丰富知识。经过时间的沉淀,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水涨船高。只要阅读过这些名著,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节选文章时,就不会一头雾水。可以设想一个读过《史记》的人,怎么会对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一无所知呢?如果读过一点外国经典文学名著,对莎士比亚、海明威、欧亨利、莫泊桑、雪莱、拜伦等就可能有所涉猎,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老人与海》等文章时,一定会构建比较合理的认知情感。再查找一点相关资料,包括鉴赏评价类文章,做点读书札记。阅读是一种深度的学习,這种学习的作用可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一个阅读量达到一定水准的学生,在构思作文,下笔成文方面应该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在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时,应该不会无所适从,毫无章法。
二、做好古代诗文和现代诗文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
古代诗文,尤其是古诗词的鉴赏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与语文高考的重点、难点。发现美,感知美,鉴别美的形式和内容,风格和特点,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而这种能力并非先天禀赋,而是后天学习习得的。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笔者以为,广泛的阅读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作者对同一内容所写的作品都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世界最美的诗歌,中国最美的诗歌》等书籍,对名家名作有针对性地品读,吟诵,想象与联想,结合提示进行再加工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雪莱、狄金森、席勒、拜伦、泰戈尔、普希金等的著名诗篇进行诵读、玩味、品鉴和梳理也可以达到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要在诗词阅读中培养这种能力,必须对诗词的写作特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有深刻的理解。比如,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表达情感,表现主题。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另外,外国的诗歌也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总的来说,无论古今中外,李白,杜甫,还是拜伦,雪莱,都遵循一个诗歌的审美原则——言有尽而意无穷。知道了这个原则,也就不难理解诗歌其实和音乐一样,可以跨越时间,超越国界,把不同性格、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人靠着动人的诗句联系起来,达到美的传递。
三、要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就要活学活用
总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共同规律,梳理相近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不同,归纳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同层级知识的不同能力要求,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抓大放小,细化学习进程。《考试大纲》一般对考点的能力层级有明确的要求,对照《考试大纲》,对已知知识进行深化、细化、条理化、系统化是十分必要的。对未知知识,比如语文高考卷中的仿写、图文转换、概括一句话新闻、单复句转换等题型,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它们往往能力在课内,知识在课外,或知识和能力在课内和课外互相迁移、渗透、补充,用课堂所学,分析解决课外实际问题。以概括一句话新闻为例,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其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篇典型的新闻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新闻作品的常识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整理,只要课内学习扎实,在面对高考关于新闻作品的试题时,才会得心应手,利用已知知识盘活未知知识,形成合理的答案。另外成语运用题型的设置,也是要把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成语需要积累,但课内积累毕竟有限,有些成语还是会成为未知,这时候,势必要利用好已知学识和方法,去类比、分析未知知识。做好这个结合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时多留心,不能只抓课本。多练固然重要,多思也必不可少。只有学好已知知识,才具备学习未知的可能,而未知的知识,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强化和提升,运用和检测。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推进,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三个结合”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坚持,不断观察和思考,总结和改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回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