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一点,激活全篇
2016-05-30李玲
李玲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间解牛无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呢?皆因庖丁找准了下刀的位置,一点突破,骨肉迎刃而解,费少而功多。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找准切入点,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一个字入手,激发思考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求注重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句子及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赐马亭长时,项王笑曰中的“笑”该怎样理解?
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笑应该是项羽对时不利己的慨然面对;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体现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还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的笑体现了项羽作为一位勇者的视死如归,是一位壮士的蔑视死亡等等。学生讨论出的观点很多,通过对这一个字探讨,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老师就可以结合全文顺势引导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二、从一句话入手,发掘思考深度
在文章中,往往有一个句子,或统领全文,或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这就是我们要抓住的关键句。我们让学生自己找出最能表现全文主题或人物特点的词句,以此为教学突破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或许正是他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他的小说《在桥边》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如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弦外之音,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小说的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的说,可不再是对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分析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冰山理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很快会发现其实这句话在文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只是每次的说法上稍有改变,第一次“那时我在看管动物”,第二次“我一直在照管这些动物”,第三次“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作者让这句话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展现出了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在战火纷飞年代的不幸,作者写这些,意在展现战争给无辜的人们带来的灾难,隐含着对战争的无声控诉,使小说充满了拷问和反思的力量。
三、从一个问题入手,拓宽思考范围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学生不能“披文”入情,那么再精彩的文章也会变成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在钻研教材时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感,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找到最契合文章顺利开展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流畅灵动了。
《祝福》是高中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反映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神权对妇女的迫害。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把教室变成法庭,学生也都成了公诉人,于是小说的人物一个一个的被推上了被告席。
鲁四老爷:其罪状有三:其一鄙夷祥林嫂的出身,听说她是逃离家门的寡妇就皱眉,可见其内心对祥林嫂早有成见;其二漠视祥林嫂的人身安全,听任其被婆家绑架,只以“可恶”“然而”敷衍塞责;其三侵害祥林嫂的劳动权,不让她参与祭祀活动,从而使其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
祥林嫂的婆婆:罪状有三:其一把祥林嫂当商品买来做童养媳,儿子祥林死后又将祥林嫂紧闭于家中,限制其人身自由;其二在光天化日之下实行武力绑架,强行抢劫,侵犯其人身自由;其三把祥林嫂当商品一样卖掉,不顾其死活力逼其与贺老六拜堂成亲,剥夺其人身自由。
鲁镇的男女闲人:他们拿别人的痛苦做生活中的调料,对野狼叼走阿毛这一悲惨事件,先是觉得有趣,再是感到无聊,最后是报以鄙夷,这种群体漠视行为最终把祥林嫂逼上绝路。
柳妈:她向鲁镇的闲人们大肆编排祥林嫂撞香炉的故事,致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成为笑柄和耻辱的标志,严重侵犯了祥林嫂的个人隐私权;她故意渲染地狱中把身体锯开分给两个男人的惨象,使祥林嫂惶惶不可终日。
“我”:正是“我”逃避责任、模棱两可的关于死后有无魂灵的回答,讓还寄有最后一点希望的祥林嫂彻底的绝望了。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祥林嫂的真正死因就很自然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就一目了然。
一个字、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是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的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并把他们作为整篇文章的切入口,能起到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三中。